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環翠區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威海市境北部,北瀕臨黃海。是市政府駐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991平方千米。總人口72萬人(2014年)。全區轄9個街道、10個鎮:環翠樓街道、鯨園街道、竹島街道、怡園街道、田和街道、皇冠街道、鳳林街道、西苑街道、孫家疃街道、張村鎮、羊亭鎮、溫泉鎮、崮山鎮、泊於鎮、橋頭鎮、草廟子鎮、初村鎮、汪疃鎮、蔄山鎮。其中:田和、怡園2個街道以及初村鎮實際由威海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管理;鳳林、西苑、皇冠3個街道以及崮山、泊於、橋頭3個鎮實際由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草廟子、汪疃、蔄山3鎮實際由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區政府駐環翠樓街道。

目錄

歷史沿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取「威震海疆」之意,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派兵駐屯防倭,領左、前、後三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威海衛,歸併文登縣,衛所劃為文登縣辛汪都三里轄屬。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威海衛和劉公島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後,設立威海衛管理公署,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

1945年8月16日,奉山東省政府命令,設立威海衛市(地專級),由膠東行政公署管轄。1948年3月改為縣級市,歸東海專區管轄。1950年3月,實行城鄉分治,原屬威海衛市的港西區、橋頭區、草廟子區、崮山區、鳳林區、羊亭區和里口山區的南半部分別劃歸榮成、文登、崑嵛等縣。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市,設立威海縣,隸屬文登專區。1951年3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指示撤縣,復設威海市。

1996年8月12日,撤銷田村鎮,以原田村鎮的行政區域範圍設立田村街道辦事處,田村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田村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1996]38號);同月田村街道辦事處成建制劃歸高區,劉公島街道辦事處劃歸市政府直接管轄。2000年6月30日,威政字[2000]24號文批准,撤銷蒿泊街道,設立皇冠、鳳林、西苑3個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環翠區常住總人口609219人,其中:環翠樓街道46883人,鯨園街道58233人,竹島街道68456人,高區街道40888人,田村街道107242人,皇冠街道38884人,風林街道16609人,西苑街道18073人,張村鎮22693人,羊亭鎮30061人,溫泉鎮23959人,崮山鎮19326人,孫家疃鎮19203人,泊於鎮24639人,橋頭鎮32231人,草廟子鎮20617人,初村鎮2122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環翠區常住總人口844310人,其中:環翠樓街道45998人,鯨園街道61815人,竹島街道88015人,怡園街道142496人,田和街道92597人,皇冠街道65887人,鳳林街道51857人,西苑街道25187人,張村鎮58617人,羊亭鎮31118人,溫泉鎮33486人,崮山鎮24834人,孫家疃鎮16495人,泊於鎮22017人,橋頭鎮28345人,草廟子鎮21158人,初村鎮34388人。

2012年9月,威海市對全市經濟區划進行調整:將環翠區橋頭鎮整體劃歸經區,羊亭鎮的北郊、店上、海莊、臥龍和敖上5個村以及張村鎮的前雙島和西山2個村劃歸高區;將經區環山路以西19個村(居),即皇冠街道的夏家疃、北葛拉、宅庫、張家疃、河北5個社區,西苑街道的范家埠、高家莊、谷家窪、徐家疃、岳家莊、牛角溝、閻家莊、竹園、南葛拉9個村(居),以及鳳林街道的西山口、北七夼、五家疃、台下、西莊5個村(居)劃歸環翠區。2012年末,環翠區實際管轄張村、羊亭、溫泉、孫家疃4個鎮,竹島、鯨園、環翠樓、嵩山(籌建)4個街道,共有110個居民、81個行政村。總面積276平方千米,海岸線長88千米,總人口30.4萬人(2013年前後)。

2013年,撤銷孫家疃鎮,設立孫家疃街道(魯政函民字[2013]38號)。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威海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4]13號)同意將原文登市的汪疃鎮、苘山鎮劃歸威海市環翠區管轄。【本站註:苘山鎮應是蔄山鎮,因為「蔄[màn]」為生僻字,在一些場合下用「苘」(正音為qǐng)代替】

全區轄10個街道、10個鎮:環翠樓街道、鯨園街道、竹島街道、怡園街道、田和街道、皇冠街道、鳳林街道、西苑街道、孫家疃街道、嵩山街道(籌建)、張村鎮、羊亭鎮、溫泉鎮、崮山鎮、泊於鎮、橋頭鎮、草廟子鎮、初村鎮、汪疃鎮、蔄山鎮。其中:田和、怡園2個街道以及初村鎮實際由威海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鳳林、西苑、皇冠3個街道以及崮山、泊於、橋頭3個鎮實際由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草廟子、汪疃、蔄山3鎮實際由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視頻

環翠區 相關視頻

環翠區宣傳片
環翠區:以史育人 革命薪火代代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