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現代決策理論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現代決策理論是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現代決策理論是在20世紀40年代以後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H·A·西蒙和斯坦福大學的J·G·馬奇等人倡導並發展起來的,他們為此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提出了與傳統決策理論有根本性差別的新見解。

現代決策理論強調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決策問題,的確是西蒙的重要貢獻,但並不等於說在西蒙等人之前沒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決策問題。傳統的規範決策理論有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效用,一是概率,而這兩個概念都與心理機制有關。因此,許多主張採用效用期望值作為決策準則的傳統決策論者,為了解釋其效用變化律的特點,往往也求助於心理學的研究。如G·T·費希納於1860年提出的「感覺強度的變化與刺激強度的對數變化成正比」的定律,往往被看成是解釋效用遞減律的依據。至於概率方面,自從20世紀30年代F·P·拉姆齊提出可根據主觀概率做出決策以來,人們就開始關心研究形成主觀概率的心理機制。但所有這些方面的心理學研究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它的心理學依據都是早期的比較初步的東西;二是它的目的比較單純,只是為了證明傳統規範性決策的正確性;三是它所研究的心理機制十分狹隘,遠沒有說明和解釋現代決策行為中的複雜現象。

西蒙等人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人類決策的基本規律,研究了決策思維的信息輸入、加工及輸出過程,並將這些研究成果擴展到計算機科學的研究範圍,用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的決策過程,產生了人工智能的新科學,為現代決策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決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現代決策理論的奠基者西蒙,他認為理性假設和經濟的標準無法確切說明管理的決策過程,進而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滿意」標準。

1、有限理性

人的理性是介於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即人是有限理性的,因為在高度不確定和極其複雜的現實決策環境中,人的知識、想象力和計算力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風險型決策中,與經濟利益相比,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起着更為重要的作用。決策者往往厭惡風險,傾向於接受風險較小的方案,儘管風險較大的方案可能帶來較為可觀的收益。

2、滿意原則

在有限理性的假設下,決策者如何決策?決策者往往只求滿意的結果,而不願費力尋求最佳方案。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決策者不注意發揮自己和別人繼續進行研究的積極性,滿足於在現有的可行方案中選擇;決策者本身缺乏有關能力,有時,出於個人某些考慮而做出自己的選擇;評估所有的方案並選擇其中最佳方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可能得不償失等。由於上述原因的存在,因而決策追求的是一滿意的決策,而不是一最大化的決策,即是一個解決方案「足夠好」的決策——這也是決策的原則。

現代決策理論認為,由於人們的有限理性,決策只能找出「令人滿意的」或「足夠好的」方案,而不可能找出「最好的」決策。

現代決策理論的評價

現代決策理論認為,決策是指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決策者為了實現特定目標,遵循決策的原理和原則,藉助於一定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從若干個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滿意方案,並付諸實施的全過程。它既包括制定各種可行方案,選擇滿意方案的過程,又包括實施滿意方案的過程。

現代決策理論既重視科學的理論,又重視人的積極作用。

現代決策理論吸收行為科學、系統理論以及運籌學等新興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突出體現了決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因此,通常認為管理的過程就是決策的過程,科學的決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