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电熔炉
简介
中文名:玻璃电熔炉
类型:一种电导体
外文名:玻璃电熔炉
含有:碱金属钠、钾离子
基本内容
1902年,沃尔克(Voelker)获准了一个基本专利,其内容是利用电流通过玻璃配合料产生的热来熔化玻璃。随着熔窑设计和电极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种电熔方法得到广泛应用。1920~1925年,挪威的雷德(Raeder)使用石墨电极,成功地实现了玻璃的全电熔。1925年,瑞典的科尼利矶斯(Corneljus)用这种电熔窑生产琥珀色玻璃和绿色玻璃。该电熔窑采用薄层加料法,配合料浮在玻璃液表面。在电熔窑投产时,配以临时性的炉盖,当玻璃液位盖过电极,便撤去炉盖。所用的电极是大铁块,由于铁电极使玻璃着色,所以这种熔窑只能用于熔化有色玻璃,效果颇好。当时可达到1.40kWh/kg玻璃,所以这种作业在电能价格低的地区是可行的。这种电熔窑有些一直运行到最近几年。弗格森(Ferguson)在1932~1940年这一时期,采用“T”形电熔窑积极从事电熔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波来耳 (Borel)在电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展工作,旨在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波来耳的工作获得了成功,并由法国·圣哥本 (St.Gobain)公司加以推广,该公司还对电助熔做了实际的工作。
二战以后人们开始对钼电极感兴趣,佩恩伯瑟(Penberthy)设计的电极系统使用钼棒,1952年玻璃工业开始广泛用于电助熔和全电熔。另一种是英国的格耳(Gell)和汉恩(Hann)于1956年提出的板状钼电极。
近20年来,玻璃电熔获得迅速推广。美国的瓶罐玻璃熔窑大约一半配备有电助熔,并且仍在不断增大,从早期的300kW增大到800~1500kW。发展趋势仍未停止,现已有了超级电助熔。
全世界至少有100座全电熔窑,规模从4t/d至120t/d。每年都要增加若干座,其规模在电助熔和全电熔这两个方面都在扩展。
近20年来,一种新概念即“混合熔化”,已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概念是:先在熔融的配合料内部通电加热生产大约一半产量的玻璃,再在配合料上方用燃料加热生产另一半产量的玻璃。其目的是要降低每吨玻璃所需热量的总成本,与此同时仍保持如电熔窑玻璃那样的质量。
另一项主要的新发展是用电熔窑熔化铅晶质玻璃,供机器和手工生产高级餐具使用。大约在1964年棒状氧化锡电极投入工业应用,而且为这种电极发明了性能良好的电接触系统,为铅玻璃电熔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近20年来的第三项发展,是推广了电加热料道。
第四项新发展是采用了“微型电熔窑”,用来生产优质玻璃,其熔化量可低到10kg/h。
近20年来的第五项发展,是日益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从这方面来讲,电熔工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电熔方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热效率可以高达80%~85%,节省能源,没有污染,消除公害,改善劳动条件。熔制出的玻璃液成分均匀,产品质量高。生产过程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因此,在国外玻璃电熔得到迅速的推广。
发达国家,玻璃电熔化已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硼硅酸盐玻璃、铅玻璃、氟化物玻璃、瓶罐玻璃以及纤维玻璃的生产,其工艺已趋成熟。
据鲁塞尔·布艾曼(Russel Burman)1979年估计,世界上将近半数的玻璃熔窑都将采用电熔技术。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玻璃纤维行业从研究池窑拉丝和代铂炉开始研究电熔工艺,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在制造平板玻璃、特种仪器玻璃、器皿玻璃的火焰池窑中采用电助熔,耗电量不多,但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改善劳动条件诸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发展前途广阔。预计在今后几十年内许多火焰池窑将广泛采用电助熔。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全电熔工艺的应用也会逐年增加。
玻璃电熔与传统的火焰加热熔融炉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由于利用玻璃液直接作为焦耳热效应的导电体,所以玻璃电熔化的热效率远高于火焰熔融炉。日出料量60t以上的玻璃电熔窑的热效率大于80%。另外,电熔窑的炉型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控制平稳且易操作,并减少了原料中某些昂贵氧化物的飞散与挥发,降低噪声和改善环境污染,稳定熔化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是燃料炉难以比拟的。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加上新建的核电站,为玻璃电熔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能源基础。因此玻璃电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工作原理
玻璃高温导电,产生焦耳热进行玻璃熔化
电极进行电加热,电极:有锡电极、钼电极、石墨电极;不同的玻璃品质及种类选用不同的电极
操作所需知识
1、玻璃工艺
2、基本的电学知识
注意事项
1、必须配备发电机
2、影响窑炉寿命的因素:窑炉的砌筑材料、电极、粉料成分、操作人员的操作[1]
参考文献
- ↑ 玻璃电熔炉的制作方法原创力文档网,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