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珠山八友-徐忠南

徐仲南(1872—1953),名陔,字沖南,號竹里老人,齋名棲碧山館, 江西省南昌市人。作品受清代畫家戴熙的影響較深,其構圖、用筆、設色與戴熙同出一轍,同時,又受海上畫派和南宋文人畫家東坡居士的影想。 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編輯 徐仲南男,系中國陶瓷美術大師,自幼家境貧寒,父親靠幫人打點瓷器生意維持全家生活,兒時的徐仲南僅讀了幾年私塾。1887年,父親送除仲南到南昌一家瓷店「紅店」當學徒,出師後在南昌受僱畫瓷。雖不屬科班出身,但由於徐仲南勤學苦練,技藝日長。更由於他對畫藝孜孜以求,得與南昌的文人畫士和釋門畫僧結識、交遊,從而大大汗闊了眼界, 日積月累,畫技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了更好地研習瓷畫技藝,徐仲南毅然來到全國的陶瓷創作中心景德鎮,這使他的瓷畫技藝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越。[1] 清末民初之交,徐仲南聲名漸顯,求畫者日眾,遂以賣畫所得販瓷器銷往武漢,後又在漢口開設瓷店,自畫自賣,開「改良瓷店」之先河。1911年辛亥革命時,瓷店毀於兵燹,徐仲南孑然一身重返南昌賣畫。

1918年,徐仲南受江西瓷業公司之聘,到景德鎮擔任瓷業美術管理。然而,歸於他與當時的風尚格格不入,更由於也潔身自好、不迎合當局者,所以不久即被解聘賦閒居家。由於徐仲南在景德鎮瓷藝界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當時頗負盛名的王琦等人心志相通、志同道合,1922年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成立時,徐仲南應邀入社。

1928年,王琦發起成立「月圓會」,邀請八位志同道合者配畫作詩,研討畫藝,人稱「珠山八友」。徐仲南為八友中最年長者,時年56歲。徐仲南以畢生精力投入陶瓷繪畫創作,而他的創作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可謂大器晚成。其傳世作品大多是30年代以後所作。 就在徐仲南的陶瓷藝術走向巔峰時期,「七七」事變的槍炮聲驚破了他的創作夢。為支援前線抗日將士,他在景德鎮御窯發起義賣。武漢保衛戰爆發,徐仲南冒着日機轟炸,乘船從漢口返回九江,途中解囊救助一位奔赴抗日前線的共產黨員。 1948年,年已76歲的徐仲南老人,專程去樂平縣舉辦畫展,慕名購畫者絡繹不絕。樂平展覽後又應其弟子邀請,在景德鎮民眾展覽館再次舉辦畫展,頗具影響。

1949—1 950年蘇北水災,耄耋之年的徐仲南積極參加義賣,籌款救助災區同胞。當時景德鎮名藝術家只有3幅畫的義賣任務,徐仲南竭盡全力畫了10多幅,猶嫌自己手慢,特地傾平日所畫共提交40餘幅義賣。其高風亮節,由此可見一斑[2]

目錄

藝術風格

徐仲南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除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陶瓷繪畫技藝,還十分注重開闊藝術視野以提高藝術修養。早年在南昌時,他便廣交畫友,文人派畫風對徐仲南影響較深。爾後,得以見識清中葉揚州八怪畫作,深受黃慎人物畫法影響,並以其筆意入畫,創作人物瓷畫,如《東籬採菊圖》粉彩瓷板畫題款,徑直書擬黃慎筆法。中年以後見識了更多的古人書畫佳作, 並反覆揣摩臨寫,尤為欣賞文人畫派作品,如宋代文同、蘇軾,清代黃慎、石濤、戴熙等。徐仲南效法的文同, 乃北宋中期的文人畫家,他將詩歌的意象嫁接至藝術,以所繪梅竹來象徵純潔、虛心、氣節、操守,這對徐仲南的人品與畫品影響至深。徐仲南中年研習鹿床居士戴熙所畫的山水,筆墨雖似戴熙,但丘壑意境卻是自己獨有的,畫之風骨、格調均來自其秉賦與生活。徐仲南畫竹亦得戴熙神韻,可是筆法更為鬆快灑脫,並直取北宋米家皴法畫竹石,自成一格。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他清逸古雅的藝術風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