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琅琊颱風景名勝區

琅琊颱風景名勝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琅琊颱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

景點級別: AAAA級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東省青島市

琅琊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青島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1995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旅遊區。2010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A級景區。2013年,琅琊台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琅琊台位於山東青島黃島區(原膠南市)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這裡四季分明,氣候濕潤,自然景觀奇特秀美,歷史文化久遠深厚,是避暑納涼、尋古探幽、欣賞奇觀的濱海勝地。

目錄

發展歷史

琅琊台為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其"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當下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三個層次,遞級而上。海拔高度 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 7.5公里,平坦的台項周長 130米。琅琊颱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台及琅琊台下的龍灣、環台沿海風景帶及台前齋堂島上的古蹟及自然風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有許多帝王來這裡祭祀四時主。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秦始皇三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三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啟航地,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地方。所以,琅琊台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自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裡舉行全國與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蹟探訪活動。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裡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慶典。

自1993年開發建設以來,景區先後開發建設了徐福殿、跺腳溝、雲梯、御路、望越樓、秦始皇遣徐福東渡入海求仙群雕、秦琅琊刻石、徐福東渡啟航處、觀龍閣、鯨館、琅琊文化陳列館、秦闕、觀龍台、觀龍亭、龍灣海水浴場等景點,建成了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和購物服務的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及展示秦代市井風貌的徐福街。在龍灣岸畔的王家台後村、台西頭村開展起漁家宴民俗游。當下的琅琊台景區,服務完善,遊覽環境優美,是一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融匯、特色鮮明、海內外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點

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位於琅琊台景區西門東側的山坡上,黑瓦紅柱,飛檐重疊,造型樸拙大氣,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漢建築風格。陳列館前矗立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銅鑄像,展現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臨風大樂的形象,引導人們一進景區便走向琅琊台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由序廳、主展廳、迴廊組成。序廳展覽的是《琅琊台圖》、四時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區大事年表和琅琊歷史變遷圖等。主展廳第一層陳列着從春秋至漢代巡遊琅琊的12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們在琅琊台活動的壁畫及地圖;第二層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會文物。迴廊的廊壁上嵌刻着歷代名人吟詠琅琊風物的詩詞文賦碑刻

跺腳溝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綠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台,強征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台升高一層,一夜間台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台,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台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

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布。溝內到處生長着高大的板栗樹,夏季枝繁葉茂,林蔭清涼;秋季,果熟落地,遊人在路邊上就可撿到板栗,給人一份驚喜。

徐福殿

跺腳溝北端,一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依山而建,這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掛着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着國內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

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韓國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遺蹟探訪,必來此謁拜。

雲梯

徐福殿後,在琅琊台和爭高山的連接線上,有一條沿着山坡修建的花崗岩石階路,宛若天上飄下的白綢帶,人們稱它為雲梯。據志書記載,這裡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條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寬2.8米,共336步台階,中有4個平台。雲梯兩邊的山坡上喬木灌木、藤類等植被遍布,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觀龍閣

攀上雲梯頂端,在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片平地,平地北側的仿古樓閣,名為觀龍閣。主閣兩層,兩側為引廊。閣前是演出和觀看文藝節目的廣場。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琅琊台上空的雲經常變幻成龍的形狀,出現龍飛龍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琅琊台下龍灣里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着捲來,而是縱着奔騰,呈"龍"狀。每道波浪都龍頭高昂、龍鬚飄拂、龍身矯健、龍尾舒展。整個龍灣里,龍隱龍現,龍騰龍躍,龍吟龍唱,形成萬千銀龍聚會的場面。在觀龍閣觀看琅琊台龍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龍在龍灣聚會的磅礴氣勢。觀龍閣放映廳還播放《琅琊台觀龍》電視記錄片

兵馬俑布陣館

秦兵馬俑布陣館設在觀龍閣東側的一個山洞內,分3個展廳展示秦軍隊的3種作戰方陣。這些兵馬俑是根據陝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縮制的,方陣依原樣布置,陣勢奇妙,深藏玄機,威武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軍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時走過的路。從觀龍閣向東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當下的御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台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台。在第三個平台東側有當年重修御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如踏在水中,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起伏於腳下,滄海鋪展至天邊,人離天格外近。

望越樓

望越樓是一座古樓亭建築,在琅琊台頂的東側,亭中立有紫銅鍛造的越王勾踐銅像,他身披鎧甲,手按腰間長劍,一派懷抱四海的英雄氣概。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徙都琅琊後,在琅琊山上起觀台,又在台東頂建望越樓,以登樓南望家鄉會稽。望越樓是觀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

夯土層保護亭

在琅琊台頂東側,廊亭式建築,亭前建有櫥窗式的半壁亭保護着削直的土層面。夯土每層厚約6厘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印證着《史記》記載的確切。

入海求仙群雕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在琅琊台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趙高和文武官員、武士、侍女、侍從等。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氣勢宏大。群雕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

這是1994年根據《史記》記載的秦始皇琅琊刻辭全文和二世詔書刻辭全文書刻的,立在琅琊台頂以西突出的山頭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據有關志書上記載設計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為鐫刻石體。刻石碑高4.8米,頂寬0.73,底寬2米。碑文由著名書法家熊伯齊用小篆體書寫,環刻在碑中間部分的東、南、西三面。

鯨館

鯨館既是琅琊台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又是一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鯨館展示的鯨的標本,來自1995年在鯨館西側海灘潮湧上岸的一頭幼鯨屍體。鯨館主體兩層,側體三層。在第一層,展出鯨皮標本。在第二層,展出鯨骨標本,還有其他近200種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豚海龜等的標本。

亭子蘭炮台

亭子蘭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裡設炮台,足見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東渡石碑

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有一通刻着"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據《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日本是從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啟航的。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當下,港口不僅有漁船碼頭和貨運碼頭,而且還建有旅遊碼頭。青島--琅琊台海上旅遊客輪碼頭就在這裡。在徐福東渡啟航處石碑的東邊和西邊的不遠處,有潮灣古造船遺址和者灣子古造船遺址,當地居民說那是徐福為求仙藥和東渡日本修造樓船的舊址。在那裡徐福發現了一種奇醜無比的海洋生物,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海參,即現在的琅琊龍灣海參。就這樣,徐福在島上生活了50多年,年且九十,依然面如童顏,鬚髮俱黑,百病皆無,徐福大悟,原來"長生不老藥"在此!因參如土色,故稱之泥肉、土肉。

齋堂島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而得名。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i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西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東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裡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有綠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致,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別有意趣。山頂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

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龍灣

在琅琊台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里,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龍灣。站在琅琊台看龍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龍灣就是一軸由古台、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着浩浩碧波銀浪的畫卷。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龍灣里就會出現銀龍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龍的奇觀。

在龍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着陸地的一面刻着"龍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着"倏起一龍"四個字。"倏起一龍"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台龍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琅琊台景區北門設在龍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龍灣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市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闢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龍灣海水浴場,灘廣沙細,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刮東南風,人與"龍"同游共樂,更是其樂無窮!

從龍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後漁家民俗村。村裡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家生活和漁業生產活動的項目。

觀龍台

觀龍台是一個寬敞的石砌平台,臨海一側立着一塊刻有"觀龍台"三個大字的石頭置身此台觀龍灣里銀龍奔騰的景象,離"龍"很近,使人覺得"龍"幾乎能跳上平台與人逗樂。這裡是觀"龍"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連着一排石砌台階,站在台階上能聽到一種非常特別的聲音,這裡被稱為"龍吟回應處"。登完這排台階,左側有一座仿秦漢建築的亭子,匾額上題寫"觀龍亭",此亭臨崖頭而立,走進亭內看龍騰龍躍,有近處俯視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體味龍陣的氣勢。

秦闕

秦闕是從北路登琅琊台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着秦代建築的凝重大氣。匾額"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畫家劉海粟題寫。進闋門走不多遠,便登上"觀龍橋",站在橋上,回望龍灣里群龍聚會,可見"龍"們都從闋前經過,好像是在接受檢閱,其場面非常隆重和莊嚴。橋右前方路西側有一片黑瓦房,綠樹和菜圃環繞,這是秦代民居。進入民居庭院和室內,仿佛走進了兩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間生活之中。

百鳥園

臥龍山莊百鳥園在龍灣海水浴場正北方300米處。園內按生態要求建設,建有人工湖、荷花池、滑沙場、滑草場等,竹樹成蔭,草皮滿地,四季花開,環境優雅。在綠樹茂密的小丘上,70多種鳥兒在這裡悠然自在地生活和繁衍。區內還建有舊時民居,布置草屋、火炕,果、蔬由園內生態生產,毫無污染;魚、蝦、蟹現從人工湖撈出,絕對時鮮,是度假的好去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