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中文名: 理性行为理论

外文名: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应用学科: 心理学

提出者: 美国学者菲什拜因阿耶兹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目录

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

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

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参见图1。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

虽然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强的局限性:

1、理论中的信念因素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采纳研究中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繁琐。

2、理论提出的主观准则对采纳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一、基本行动的要素

1、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行动者控制资源和获利于资源。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不同的人控制着不同的资源,为了各自的利益,两个行动者进行交换资源。

2、社会最优状态

3、行动的权利

权利可分为“自由(处置)权”和“要求权”权利结构是由行动所涉及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

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1、权威关系

(1)共同的权威关系

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如工会。

(2)分离的权威关系

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

类似于市场关系,如企业领导人。

2、信任关系

委托人与受托人,他们的目的都是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

建立信任关系考虑的要素:

受托人确实可信的概率如果受托人不可靠所造成的损失受托人确实可信所得到的收益

3、复杂关系:权威系统与信任系统

权威系统:支配者(权威委托人)、代理人、被支配者。信任系统:委托人、中介人、受托人。

中介人分三种:

顾问(或推荐人)保证人承办人[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