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理,汉语一级字 ,读作lǐ,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本义为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由《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由《淮南子时则》:"理关市,来商旅。"引申之又有条理、纹理、道理等义。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理

拼音; lǐ

部首; 王

注音; ㄌㄧˇ

结构; 左右

总笔画; 11

平水韵; 四纸

仓颉; MGWG

四角号码; 16115

五笔; GJFG

统一汉字; U+7406

字级; 一级字

字源演变

理,形声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理,篆文(图中左3)=左半边(王,玉)+右半边(里,作坊),表示在作坊治玉。造字本义为在作坊将山上挖来的璞石加工成美玉,使之成器,有形有款。

《说文解字》中"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理"为加工玉石,即把玉从璞石里剖分出来,顺着内在的纹路剖析雕琢,引申有纹理之意。《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引申之义为治理、料理。《淮南子时则》:"理关市,来商旅。"引申之又有条理、纹理、道理等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说文解字注

理,治玉也。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无憾而后卽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伸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从王,里声。

良止切,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

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

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

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

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

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

又《增韵》:肤肉之闲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

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

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

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

又姓。《五音集韵》:皋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历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

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

《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rɯʔ

广韵

良士

蒙古字韵

li

上声

中原音韵

齐微齐

齐微

上声

洪武正韵

良以

三荠

上声

分韵撮要

第三几纪记

第六东董冻笃

阳上

折叠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调

声母

韵母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jəї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ji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l

ǐə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ï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ǐə

方言集汇

◎ 赣语:li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1 li3 [客英字典] li1 li3 [海陆腔] li1 li3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1 [梅县腔] li1 [沙头角腔] li1 [宝安腔] li1 [客语拼音字汇] li1

◎ 粤语:lei5

◎ 潮州话:li2[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