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麻
簡介
瓊麻屬龍舌蘭科龍舌蘭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纖維植物,叢生、呈蓮座式排列,多肉質而顯得肥厚、剛直的葉子,葉基肥大,先端漸尖像劍一般,表面內凹,背面外凸,長披針形呈斜放射狀排列,每片長約80~150公分間,最長可達2公尺,中段最寬處可達15公分。
分布
臺灣在 50 年代,瓊麻曾是恆春半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滿山遍野都栽種瓊麻,恆春到車城一帶,到處都在抽麻、曬麻,瓊麻纖維曾為國家賺取可觀外匯。對於地多丘陵,土壤貧瘠、雨水欠缺、一般作物栽植不易的恆春半島而言,喜陽光、耐乾旱、耐貧瘠的瓊麻,成了珊瑚礁岩上最易栽種的作物,吸引了許多農民的種植,很快就成了半島上主要的經濟作物,據統計每四位農民就有一位是瓊麻農,不僅豐裕了農民的生活,直接或間接地產業,更帶動了整個恆春半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是由日據時期設立的「恆春麻場」原有建築物如:曬麻場、自動採纖機房、倉庫、宿舍、日本神社鳥居等設施加以整修而成,期望能重現屬於恆春人的瓊麻記憶,並就瓊麻產業歷史及背景做整體探究。同時傳遞訊息給遊客:雖然瓊麻工業對於恆春半島居民的經濟改善助益良多,但換個角度就生態面來考量,單一植栽過度膨大對生態環境夠友善嗎?
恆春麻場成立於西元1913年,是推動瓊麻種植及製繩的重要據點。從日據後期開始至光復後數十年間由於麻繩成功外銷賺取外匯,而締造瓊麻工業的黃金時代。70年代因尼龍繩取代麻繩地位,恆春麻場於1983年關廠,直到1995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該場遺留下來的現成設備,重新加以整理成為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用來展示恆春瓊麻工業發展歷史。[1]
引進
最早引進瓊麻的美國領事 Devitson(達文生),他是在日本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從中美洲引進試植於台北農事試驗所,隔年日本技師田代安氏將瓊麻幼苗移植於恆春熱帶植物特殊育場,也就是第二號母樹園(港口母樹園)試種,成效相當良好,於是推廣到恆春半島各地,但直到今天,大多數探討瓊麻的文獻,都不忘提及:「在纖維植物中尤以殖育台灣之瓊麻之原始母株最具代表。」
用途
瓊麻為植株含甾體皂苷元,又是製藥工業的重要原料。可栽植供作綠化觀賞植栽用。
纖維經濟作物
瓊麻是世界有名的纖維植物,瓊麻葉所含硬質纖維品質最為優良,具有堅韌、耐腐、耐鹼、拉力大等特點,可採纖維供製海上艦船繩纜、機器皮帶、各種帆布、人造絲、高級紙、魚網、麻袋、繩索及相關日用品及工業用品的原料。早年在屏東枋山、恆春半島大量作纖維經濟作物栽培。金門地區在海邊廣為種植作為海岸防衛用。
藥用
性味:根及根莖:甘、辛、涼。效用:根及根莖:涼血止血,消腫解毒。治肺癆咯血,衄血,便血,痢疾,癰瘡腫毒,痔瘡。植株含甾體皂苷元,又是製藥工業的重要原料。
生長結構
- 莖:株高 3~10 公尺,莖粗短,根系發達,地下莖橫走,有環節,肉質。
- 葉:葉呈蓮座式排列,叢生,斜放射狀,開花之前,一株瓊麻通常可產生葉約 200~250 枚,葉剛直,肥厚,肉質,劍形,初被白霜,後漸脫落而呈深藍綠色,通常長 80~150 公分 ,最長可達 2 公尺,中部最寬 10~15 公分,表面凹,背面凸,頂端有 1 紅褐粗硬刺,刺長 2~3 公分;葉緣全緣或具短刺。
- 花:花葶粗壯,高 5~10 公尺,具水平分枝;花兩性,頂生圓錐花序;花黃綠色,有濃烈的氣味;花梗長 0.5~1.0 公分;花被筒漏斗形,淡黃白色,長 3.5~6 公分,先端 6 深裂;花被管長 1.5~2.5 公分,花被裂片卵狀披針形,長 1.2~2 公分,基部寬 0.6~0.8 公分;雄蕊 6,著生於花被裂片基部,花絲黃色,長 6~8 公分,花藥長 2.5 公分,丁字形著生;子房長圓形,長約 3 公分,下位,3 室,胚珠多數,花柱線形,長 6~7 公分,柱頭稍膨大,3 裂;花後萼逐漸發育膨大,形成叢生珠芽,為繁殖之種苗。花期夏、秋間。。
- 果:蒴果長圓形,長約 6 公分,寬 2~2.5 公分;種子扁平,黑色。果期秋至翌春。
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本木質粗狀植物,株高 3~10 公尺,根系發達,地下莖橫走,有環節,肉質;莖粗短。葉叢生,多數,斜放射狀,葉片劍形,肥厚,肉質,長 80~150 公分,寬 6~12 公分,先端漸尖形,頂端具紅褐粗硬刺,刺長 2~3 公分,全緣或具短刺。花葶高 5~10 公尺,頂生圓錐花序,花被筒漏斗形,淡黃白色,先端 6 裂。雄蕊 6 枚,子房下位;花後萼逐漸發育膨大,形成叢生珠芽,為繁殖之種苗。蒴果長圓形;種子扁平,黑色。花期夏、秋間,果期秋至翌春。瓊麻開花年限因環境條件、栽培技術而異,正常情況下,一般 6~7 年生的植株便可開花,花期多在秋冬間,若生長不良,花期也可延遲,開花和長出珠芽後植株便死亡,通常花後不能正常結實,靠生長大量的珠芽進行繁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