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先吃大還是先吃小?(李漢君)
作品欣賞
瓜子,先吃大還是先吃小?
這個題目,也許惹人發笑。
誰都明白,一把瓜子,無論是先從大的吃,還是先從小的吃,到了最後,吃到的瓜子一樣多,先吃大的,多不了,先吃小的,也少不了,因為瓜子的總量沒有變。
但在我看來,也正因為總量不變而瓜子有大有小,先吃哪個後吃哪個,就蘊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
「一把瓜子」,這個總量雖然不可改變,但吃的順序卻可以自主選擇,先吃大的還是先吃小的,給人帶來的主觀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試想,當我們得到一把瓜子,選小的先吃,那麼,這把瓜子裡總會有相對小的;即便吃到最後兩粒的時候,比較一下,也還會有一個較小,於是便挑去吃了。這樣,一把瓜子吃沒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所吃到的瓜子都是小的。而從大的先吃呢?一個大的接着一個大的,吃到最後兩個,自然有一個是相對大的。這樣,一把瓜子吃到結束,我們一直都在「吃大瓜子」。
除去這個吃大吃小的選擇,先吃好還是先吃壞,同樣也需選擇孰先孰後。例如我們面對着一籃水果,其中有的很新鮮,有的則已萎蔫甚至局部霉爛,很多人總是選擇先吃「壞的」、「蔫的」,留下「好的」。年紀大一些的老年人,尤其如此。其實,他們沒有想到,先吃爛的,就會讓原本已經萎蔫的很快變成霉爛的,原本新鮮的,很快就萎蔫了。這樣一路吃下去,到了最後,吃到的可能全部都是萎蔫或霉爛的水果。反過來,丟掉那個霉爛的,先挑新鮮的吃,到了最後,一路吃到的便都是新鮮或相對新鮮的了。這其中的道理,和吃瓜子沒什麼兩樣。 瓜子要先吃大的,水果要先吃鮮的,由此生髮開去,我們在生活中對人對事,也應該採取同樣的態度。
先說對人。以何種態度處人,歷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個人認為,與人相處的要義在於,無論你與之何等親近,都一定不要立足於改變人。因為那個人身上具有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無論在你看來是優點還是缺點,都是他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慢慢形成的,你甫一接觸,就要人隨己意,非鬧砸了不可。既然人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那我們何不立足於與人的優點相處呢?對他的缺點,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即可置之一邊,採取寬容的態度。此即「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則。以這種態度待人,人亦以此對己,這樣一路走來,雙方才可其樂融融,否則,若總去看人家的缺點,並試圖改變人家,而實際上卻又不可能,結果,必定鬧得雞飛狗跳,眾叛親離,豈不害苦了自己?這大概就是老莊哲學中「知其不可而安常守順」的道理罷?
再說對事。世間萬事,本就紛繁複雜,再加人有人意,天有天心,帝王之憂殊於農夫之慮,智愚闊窄識見相左,七嘴八舌,焉能一致?況且,一個人的力量又總是有限,面對着如此局面,常會覺得無可奈何。但是,任何事物不管它再怎麼複雜,究其根本,無不具有積極與消極兩面。我們看到好的一面,取其利而用之,乘其勢而為之,化不利為有利,一路行來,便會順風順水。不然的話,滿眼陰暗面,處處不遂心,牢騷滿腹而又於事無補,自己反倒處處陷於被動之中。更何況,我們認為的事情不好的一面,別人未必也這樣看,許多事,另有不得不如此的隱情也未可知,故而萬不可輕言好壞、黑白。
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着世間各種頭緒繁雜而又瞬息萬變的事之情、物之理,要不要去追求那個「大」或「好」?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任何事物,無論再怎麼美好,也總有其不足;任何人,無論他多麼出色,也會有缺點。就是我們自己,如果肯於站在自己的對面去,來一番自我審視,就不難發現,我們身上的許多缺點甚至陰暗面,都是令人「細思極恐」的。瑞典心理學家榮格說:「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面的最好方法。」所以,我們要學會反觀自身(孔子謂之「省吾身」),這樣才能不帶偏見地、客觀準確地看待別人。假如我們能夠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肯定一個人好的地方,努力發掘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許就會發現,我們一生常能遇到好事,總會與「貴人」相逢。相反,如果生活中無論對人對事,老去挑那個「小」,盯住那個「差」,就會覺得身邊人無好人,事無好事,一輩子在牢騷和不滿中度過,就如同總是在吃小瓜子。
當然,面對着一把瓜子,除了選大選小,也還有第三種態度,即:「何必分什麼大小呢?隨便吃也就是了。」日常持這種態度的人恐怕是大多數,正如孟子所言:「行之而不著(清楚)焉,習矣而不察(明白)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章句上》)古希臘哲人曾有「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的說法,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也說:「不要萬貫家財,也要弄清思想。」可見,生活中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隨波逐流的人,所過的,無異於行屍走肉的日子,自然也就談不上活得如何精彩、活出什麼價值了。
那些人生之中「遇大吃大、遇小吃小」的人,細細想來,要麼是對生活壓根沒有追求,過一天算一天;要麼他雖有小目標,有一點小願望,但卻又不肯為之付出相應的努力,因而也就不能獲得自主選擇的權力,只好任人給大給小。凡此種種,很顯然,都是生活中的常態,正所謂芸芸眾生者也。但也有另外一些人,他們面對着這把瓜子,雖然也在遇大吃大,遇小吃小,但與前面那些人卻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早就把人世間的一切都看得通通透透了,人作為動物存於這世間的價值,也看得一清二楚,因而,他們的思維觀念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於是,在生活中,他們崇辱不驚,得失不計,無論駐足峰巒之巔,還是身處淵藪之底,均能泰然處之。這樣的人,也許從一開始就明白了:人,一生的「口福」,無非就是那一把瓜子而已,糾結於吃大吃小,勞神費力,並不值得——不過,話說回來,如此「知天命」的人,古今又有幾個呢?[1]
作者簡介
李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