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於德國柏林,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父親也是一位建築師。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原文名 Walter Gropius
出生 (1883-05-18)1883年5月18日
德國柏林
逝世 1969年7月5日(1969-07-05)(86歲)
國籍 德國
職業 建築師、建築教育家
知名作品 包豪斯校舍
模範工廠
行政大樓
摘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瓦爾特·格羅佩斯
國籍 德國
出生日期 公元1883年5月18日
職業 建築師、教育家
外文名 Walter Gropius
出生地 柏林
畢業院校 慕尼黑工學院、夏洛滕堡工學院
代表作品 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包豪斯校舍
主要成就 公立包豪斯學校的創辦人、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奠基人之一
逝世日期 公元1969年7月5日

目錄

人物生平

格羅皮烏斯[1]是德裔美國建築師。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之一。原籍德國,父親和叔父都是著名的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從小就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1903~1907年就讀於慕尼黑工學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築師P·貝倫斯的建築事務所任職。1910~1914年自己開業,同A·邁耶合作設計了他的兩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廠」和1914年在科隆展覽會展出的「示範工廠」和「辦公樓」。格羅皮烏斯是建築師中最早主張走建築工業化道路的人之一。他認為現代建築師要創造自己的美學章法,「通過精確的不含糊的形式,清新的對比,各種部件之間的秩序,形體和色彩的勻稱與統一來創造自己的美學章法。這是社會的力量與經濟所需要的。

1911年,他成為德國勞工同盟組織中的成員,同時他們建立了一種新的設計方式,即將創造性的設計師與機器作品相結合的製作方式。該組織反對模仿,同時討厭為功能而行的簡單理論。

1915年開始在魏瑪實用美術學校任教。1919年任校長,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將實用美術學校和魏瑪美術學院合併成為專門培養建築和工業日用品設計人才的學校,即公立包豪斯學校。

包豪斯的目的是將藝術和工藝結合起來,以此解決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問題。格羅皮烏斯認為,「必須形成一個新的設計學派來影響本國的工業界」。學校的新方針是:1)設計強調自由創造,反對因襲模仿、墨守成規;2)手工藝和機器生產結合;3)強調各門藝術間的交流融合,提倡向繪畫和雕塑藝術學習;4)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素質;5)學校教育和社會生產相聯繫。在格羅皮烏斯的主持下,一些激進派的藝術家到包豪斯任教,豐富和開闊了建築設計的思路和手法。逐漸,在包豪斯產生了一種新的工藝美術風格和建築風格,特點是: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和新結構的技術性能和美學性能;造型整齊簡潔,構圖靈活多樣。

20 年代格羅皮烏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包豪斯校舍。由於德國法西斯的得勢,包豪斯學校被認為是俄國布爾什維克滲透的工具,處境艱難。1930 年密斯·凡德羅接任格羅皮烏斯的校長職務,遷校柏林。1933 年學校被迫關閉。離開包豪斯之後,格羅皮烏斯在柏林從事建築設計和研究工作,尤其是研究居住建築、城市建設和建築工業化問題。

希特勒上台後,格羅皮烏斯於 1934 年離開了德國,來到倫敦。在和英國建築師馬克斯威爾·福萊(Maxwell Fry)的合作中,設計了一些中小型建築。1937 年格羅皮烏斯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任教授和建築學系主任,從此居留美國。1945 年他邀請了一些知名建築家,共同組織了 TAC——建築師合作協會。這個機構的作品有紐約泛美航空公司大廈(1958 年)、巴的摩爾的 Oheb Shalom 教堂等。他在美主要進行建築教育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此外他對玻璃幕牆的構造有着重要的貢獻。50~60年代,他獲得英國、聯邦德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建築師組織、學術團體和大學授予的榮譽獎、榮譽會員稱號和榮譽學位。1969 年去世,享年 86 歲。

建築理念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格羅皮烏斯就開始陸續提出了自己的建築觀點,他的思想從 20 年代到 50 年代在各國建築師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認為建築要隨着時代向前發展,必須創造這個時代的新建築。「舊社會在機器的衝擊之下破碎了,新社會正在形成之中。在我們的設計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斷地發展,隨着生活的變化而改變表現方式,決不是形式地追求『風格特徵』。」1910 年,他提議建立用工業化方法供應住房的機構,指出用相同的材料和工廠預製件可以經濟而快速地建設住宅。

他的遠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變為現實。建築要進步,就必然會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格羅皮烏斯主張堅決地同建築界的復古主義進行論戰。他提出「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地前進。」他形象地把這種關係比喻成「現代建築不是老樹上的分枝,而是從根上長出來新。」在設計原則和方法上,20 年代和 30 年代間,格羅皮烏斯把功能因素和經濟因素放在首位。他認為這才是新建築的特點。他的觀念並非一成不變。他從國際式逐漸轉向注重人們精神上的滿足,這也是符合第一次大戰到第二次大戰的時代的發展變化的。從根本上說,他從未輕視建築的藝術性,只是功能、技術和經濟要素的制約下,側重不同罷了。格羅皮烏斯所創建的包豪斯學校是建築界一項具有革命精神的創舉。它的活動和提倡的精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新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們認為這裡是進步的和革命的藝術潮流的中心。包豪斯學校無疑給建築界吹來一股強勁有力的新鮮空氣,它的精神啟發並影響了一代建築師。

格羅皮烏斯說,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否則任何一個建築師都無法實現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經司空見慣的古舊的東西。歐洲建築結構與造型複雜而華麗,尖塔、廊柱、窗洞、拱頂,無論是哥特式的式樣還是維多利亞的風格,強調藝術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體現着宗教神話對世俗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建築是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

格羅皮烏斯針對此提出了他嶄新的設計要求: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是設計的又是實用的,同時還能夠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大批量生產製造。為此,與傳統學校不同,在格羅皮烏斯的學校里,學生們不但要學習設計、造型、材料,還要學習繪圖、構圖、製作,於是,國立建築工藝學校擁有着一系列的生產車間:木工車間、磚石車間、鋼材車間、陶瓷車間等等,學校里沒有「老師」和「學生」的稱謂,師生彼此稱之為「師傅」和「徒弟」。

格羅皮烏斯引導學生如何認識周圍的一切:顏色、形狀、大小、紋理、質量;他教導學生如何既能符合實用的標準,又能獨特地表達設計者的思想;他還告訴學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狀和輪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發揮。格羅皮烏斯的教學為國立建築工藝學校帶來了以幾何線條為基本造型的全新設計風格。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工廠不再有任何裝飾,廠房為四方形,平平的房頂、樓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屬板搭構,外鑲大塊的玻璃,簡潔而敞亮,完全適於生產的需要。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椅子沒有任何裝潢雕飾,四方的坐椅靠背僅由幾條曲線狀的木條或鋼條支撐,它在生產流水線上一天就能產出上百把。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設計的檯燈,金屬的半圓燈罩下一根燈杆直立在薄薄的圓形燈座上……至此,小到水壺大到樓房,格羅皮烏斯讓他的學生學會了用最簡單的方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贏得設計樣式和風格的現代感。

1932年,國立建築工藝學校舉辦了首屆展覽會,設計展品從汽車到檯燈,從煙灰缸到辦公樓,展覽會最熱情的觀眾是遍布歐洲的各大廠商,實業家們已經預感到了這種僅以材料本身的質感為裝飾、強調直截了當的使用功能的設計將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利益,因為一旦這樣的設計被實施生產,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卻會百倍地提高。

大事年記

創辦學校 包豪斯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曾致書魏瑪大公,陳述他建立新型的藝術與工業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的理想。但由於戰爭爆發,格羅皮烏斯應徵入伍,直到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魏瑪共和國認識到自己在戰後德國重建和穩定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對能夠重振德國經濟的一切建議都給予關注,格羅皮烏斯的設想便得以受到重視。1919年3月16日,魏瑪政府內務大臣弗里希正式任命格羅皮烏斯為魏瑪的撒克森大公藝術學院和撒克森大公藝術與工藝學校(戰前凡·德·費爾德曾任該校校長)校長。3月20日,經大公同意將兩所學校合併,成立國立建築設計學院,即「包豪斯」。

格羅皮烏斯的國立建築工藝學校從此名揚歐洲,它被那些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着20世紀現代建築設計理念的人稱之為「包豪斯」。包豪斯的開拓與創新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敵視,1925年,它遷往德國東部的德紹。4月1日,包豪斯在德紹正式開學。從這時起,包豪斯開設了構成課(後由日本在20世紀中葉細化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也就是現在的三大構成),為現代建築設計的教學模式和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包豪斯」[2]這個譯名,它是德語中的專有名詞Bauhaus的音譯,在德語中本來並沒有這個詞,把德語中已有的一個複合詞Hausbau(房屋建造)顛倒了一下,把基本詞變成了限定詞,把限定詞變成了基本詞,故而Bauhaus從字面上講它的意思無非就是「造房子」,而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它是指格羅皮烏斯1919年在魏瑪創立的德國古典現代主義中最為著名的一個藝術和設計流派,該派在1919—1933年產生的創作(建築、工藝設計)對世界的建築藝術和工藝設計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繼199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建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4年教科文組織又將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中心的約有4千多座包豪斯建築的成片建築列入名錄。一個現代建築設計流派的建築兩次被列入名錄,這種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創辦建築系

格羅皮烏斯還在學校里專門創辦了建築系,並由他親自領導,建立起教學——研究——生產於一體的現代教育體系。格羅皮烏斯在此期間設計的包豪斯校舍被譽為現代建築設計史上的里程碑。這座「里程碑」包括教室、禮堂、飯堂、車間等,具有多種實實在在的使用功用,樓內的一間間房屋面向走廊,走廊面向陽光用玻璃環繞。格羅皮烏斯讓包豪斯的校舍呈現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盡情體現着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本身質感的優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紀建築直線條的明朗和新材料的莊重。特別是,對於建築的外層面,不用牆體而用玻璃,這一創舉為後來的現代建築所廣泛採用。今天,在世界許多城市依舊可見許多格羅皮烏斯「里程碑」式樣的樓宇,它們矗立在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視野中,證明着一種富有預見的思想和行動的偉大。

流亡柏林

包豪斯校舍(格羅皮烏斯作品)

1932年,納粹黨強行關閉了包豪斯。當時的校長帶領學生們流亡至柏林,學校勉強維持至1933年,直到有一天校舍被納粹軍隊占領。從此,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消失了。雖然包豪斯在世界上僅存在了15年,但是它簡潔實用的設計理念已經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為這種理念來源於對科學進步與民眾需要的尊重,並能充分體現20世紀人類日新月異的生活面貌。

遷居英美

1931年落成的紐約帝國大廈僅用四方的金屬框架結構便支撐起一座102層的摩天大樓,它的出現既得益於建築設計觀念掙脫了古典裝飾的羈絆,又得益於新的建築材料被科學地運用。1958年,紐約西格拉姆大廈落成,它是包豪斯那位帶領學生流亡的校長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密斯發揚了包豪斯的精神,讓簡單的四方形成為立體後拔地而起,直向雲端。從此,現代城市出現了高樓林立的景象,這種景象接着又成為了一座城市國際化的標誌。現代化建築的出現意味着人類思想與精神的一次解放。

正像格羅皮烏斯在國立建築藝術學校成立的那一天所說的:「讓我們建造一幢將建築、雕刻和繪畫融為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它矗立在高高的雲端下,變成一種新信念的標誌。」離開了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先是去了英國,1934年加入英國國籍,依然從事建築工業化的研究。1937年,格羅皮烏斯接受了美國哈佛大學的聘請,擔任哈佛建築研究院教授。同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次年出任研究院院長。1969年在美國去世。

主要作品

模範工廠

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1914 年。----繼法古斯工廠之後,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又合作了模範工廠和行政大樓。築為對稱式,正面是磚牆,而側面的圓樓梯全部是玻璃的,顯得格外輕巧。這是第一間用透明材料作建築的主題。雖然現看上去沒有什麼新鮮,當年卻有劃時代的意義。

包豪斯校舍

1925年作品-----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牆。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牆,成為後來多層和高層建築採用全玻璃幕牆的先聲。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築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台。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並提出在一定的建築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廠房公寓

他對建築功能的重視還表現為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係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這些觀點充分體現在下述建築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國和E.M.弗萊合作設計的劍橋伊姆品登學院(1936),以及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1957)。

鄉村學院

1936年作品----英國平頓鄉村學院(Village College,Impington)是在英格蘭建造的第四所鄉村學院,位於劍橋,由格羅皮烏斯和英國現代主義流派建築師弗雷合作,在劍橋教育部長亨利·摩利斯的參與協作下完成。大會議廳右側部分為兩層建築,其餘均為單層。整個平面像一個反寫的「之」字,入口位於「之」字形的頭部,右側即為會議廳,左側是成人娛樂活動場所。建築立面耐人回味,10 個突出的窗戶在頗具動感的弧形牆面上投下富有韻律的陰影。建築設計注重內部功能,外觀平實無華,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築的設計風格。 德紹建築

「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德紹包豪斯建築」,它建於1925—1926年,為包豪斯學校設計,是格羅皮烏斯的代表作。校舍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共分三部:①教學樓;②生活用房(包括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廚房、鍋爐房等,宿舍為六層,其餘為兩層);③四層的附屬職業學校(與教學樓由過街樓連結)。後兩部分均為混合結構。從學校步行五分鐘即到教員的小型住宅區。設計強調實用功能,充分利用現代建材、結構,表現簡潔、通透,用不對稱的造型來尋求整個構圖的平衡與靈活性,用非常經濟的手段表現出嚴肅的幾何圖形。包豪斯創立發展階段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了有助於解決平民百姓的住房問題,包豪斯着重研究小面積住宅和建築工業化,並注意建築單體與群體、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問題。包豪斯的設計從房屋到茶壺、檯燈,汗牛充棟無所不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中,包豪斯強調設計家要着眼於工業大生產,要為大多數人生產實用美觀的物品,而不是為少數的富豪生產奢侈品。

西門子住宅

「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他和K.瓦許曼合作研製了供裝配用的大型預製構件和預製牆板。

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

1949年作品-----「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Harvard Graduate Center,Cam-bridge,Mass)。他和協和建築師事務所同仁設計了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位於美國麻省哈佛大學校園北部的一塊楔形用地上,由格羅皮烏斯主持下的建築師協作組設計。研究生中心包括 7 棟學生宿舍和一座公共活動樓,後者設有交誼廳和餐廳。8 個建築單體散落於基地,構成了形狀各異的庭院,互以走廊相連。建築群構圖自由,空間流動開敞,虛實相應,既維護了哈佛校園的空間布局風格,又有創新。研究生中心處處體現了格羅皮烏斯所追求的精緻,造型簡潔優雅,被國內建築界稱為「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

人物評價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注意培養建築師的方案設計能力,強調鼓勵、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推崇自發的主觀隨意性。主張從幼兒園開始訓練,讓孩子自由隨意地拼搭塗抹以刺激其想象力。學生的作品一定不能改正(保持其想象力)。強調自主地跟隨心靈進行創作,這種觀點源于格羅皮烏斯的藝術觀點,即心靈(心理)是最基本、第一位的,感知來自內部。

包豪斯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以包豪斯為基地,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學派。包豪斯一詞又指這個學派。格羅皮烏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他令20世紀的建築設計掙脫了19世紀各種主義和流派的束縛,開始遵從科學的進步與民眾的要求,並實現了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1918年,協約國司令福熙將軍向德國提出了苛刻的停戰條件:德軍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15萬輛車、全部的海軍和空軍、5000台火車頭……而已經失去了大片國土控制權的德國只有被迫接受。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德國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戰火中成為一片廢墟,廢墟上的整個德國都被戰敗的陰影籠罩着。這時,在德國中部的小城魏瑪,一位名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設計師卻與所有沮喪的德國人不同,他以極大的熱情致信政府,暢談戰後德國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築設計人才。他說,歐洲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工業化生產必將進入未來的建築領域,歐洲建築的古典主義理念和風格會阻礙建築產業的現代化。所以,雖然國家百廢待興,但成立一所致力於現代建築設計的學校是當務之急。信發出去了,格羅皮烏斯的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他們說,別說在魏瑪,就是在整個德國,建一所醫院、建一座住宅遠比成立一所設計學校重要得多。但是,政府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商議,就採納了格羅皮烏斯的建議。

建築風格

他的建築設計講究充分的採光和通風,主張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係來合理組織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格羅皮烏斯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築學與包豪斯》。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這些觀點首先體現在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中。

格羅皮烏斯在美國廣泛傳播包豪斯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理論,促進了美國現代建築的發展,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70年代以來,西方建築界新的建築流派和理論不斷湧現,出現了批判現代主義建築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傾向,認為這是偏重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忽視人的精神要求造成的。這種批判波及格羅皮烏斯。對于格羅皮烏斯在建築理論和實踐上的作用評價不一,但對於他創立包豪斯學校等在現代建築教育上的貢獻則是一致肯定的。格羅皮烏斯參加發起組織現代建築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理論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視頻

格羅皮烏斯 自用住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