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瓮城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瓮城

防禦設施: 箭樓、門閘、雉堞等

作用: 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

性質: 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

瓮城,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可加強城堡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    

瓮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瓮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由於受工業發展影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拆城運動席捲全國,各大城市古代城垣以各種理由遭到了毀滅性拆除,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瓮城是南京明城牆的內城南門聚寶門(今中華門),其規模僅次於被拆除的通濟門瓮城。[1]

目錄

基本介紹

瓮城,通常位於城牆門外,是連接大城牆、包圍並保護大城門的小城。有的地方稱之為「瓮圈」。亦因有半圓形的瓮城似若半個月亮的形狀,也稱為「月城」。

瓮城在宋代已廣泛構築。宋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門外築瓮城,城外鑿壕去城大約三十步上施吊橋。又稱:其城外瓮城,或方或圓,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唯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變;瓮城上各設戰棚,其制與敵樓同,間樹視其廣狹」。

守軍可對進入瓮城的敵人四面攻擊,置敵人於死地。瓮城因名於口小肚大的陶瓮,「瓮中捉鱉」的典故最為形象。

但南宋守城專家、順昌府(今阜陽)知府陳規在其著名的《守城錄》(卷二•守城機要,第62頁)中,則有相反的觀點:「城門舊制,門外築瓮城,瓮城上皆敵樓,費用極多,以御尋常盜賊,則可以遮隔箭鑿,若遇敵人大炮,則不可用」。

建議應拆除瓮城,只在距城門前五丈以內的地方,橫築一道屏牆,使敵人在外面看不見城門的開啟或關閉,不敢輕易接近,萬一敵人向城門展開衝擊,就在城牆上用炮石向下打擊敵人。

明代是城牆建造最為成熟的時期,各個城門外圍大多建有瓮城。一般瓮城平面分為矩形與半圓形兩類,前者置於主要城門外,主城門與瓮城門同為一線。次要城門前面建半圓形瓮城,瓮城門與主城門不開在一條直線上,道路曲折相通,稱「歪門邪道」。

歷史上有的城門設置2至3道多重瓮城。甚至還有一反傳統舊制的「內瓮城」,如南京明城牆城門,將瓮城設於城門內,同時在城體上革命性地設置了「瓮洞」(藏兵洞),有效地加強了城門的防禦能力。在京城13門中,除「神策門」外均為內瓮城。內瓮城的設置不僅增強了城門的防禦力,還體現了設計建造者「國之利器,不示於人」防禦思想和策略。

明代嘉靖二十六年李宜春《潁州志》(州城圖)顯示,城牆的四座主城門均建築有半圓形的瓮城。其中北城城門「承恩門」外的瓮城辟有西門「通汴」和東門「達淮」兩個偏門,並有城樓。

「通汴」門向西,意即從潁州沿潁河溯流而上可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達淮」門向東,順着潁河從潁上潁尾可入淮河。宋代詩人張耒有「美哉洋洋清潁尾,西通天邑無千里」詩句,是說從潁上走水路到京都開封很近,不足千里。但奇怪的是,此後的順治、康熙、乾隆幾幅城圖上已見不到瓮城的建築圖型。

細讀清康熙《潁州志》(卷七·學校,第98頁),方弄清原委:明萬曆三十二年,州守祝公彥貼送本州官基五處,每年納租銀共六兩。其中「周濟、周臻領西門瓮城地,歲納租銀一兩。武尚義領南門瓮城地,歲納租銀二兩」。這也就是說原有的西門「瓮城」、南門「瓮城」等已經拆掉並夷為平地,租給居民納銀用於補貼州學的辦學經費了。

後來保留下來的只有北門瓮城、東門瓮城,但未作標示。北門瓮城何時拆掉,未見記載。推測在民國28年(1939)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拆城牆時平毀的可能性大。東門(宜陽門)瓮城因內有作坊廟宇,保留的時間相對較長。

清順治《潁州志》稱;月城關帝廟「在東門瓮城」。據我市民間攝影師王坦庵先生1982年根據記憶繪製的《阜城舊貌圖》及題跋介紹:潁州「宜陽門」(東門)分內外兩樓,中為瓮圈,內有鐵坊、糧坊、豆坊、關帝廟。廟中有關公、周倉、關平塑像。每逢節日多有信徒叩拜。城牆上還架置着一門重約兩千餘斤、被遊人摸得錚亮的鑄鐵大炮。50年前由名僧儉齋主持,老僧去世後由徒秉初、霞彩主持。

民國二十七年(1938)5月,阜陽城遭日本軍機轟炸,東門受損,翌年因拆城遂平毀。據《阜陽市教育志》(第一編·發祥與沿革)記載:民國8年(1919),在東門內月城(即瓮城)關帝廟和尚儉齋利用廟房辦起「月城小學」,儉齋擔任校長。

建築特點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在城門外口加築小城,高與大城相同,其形或圓或方。圓者似瓮,故稱瓮城;方者亦稱方城。瓮城設在側面,從而增強了防禦能力。目前發現較早的是高句麗國內城6個城門口所置瓮城,遼代及其以的一的城市設置瓮城較為普遍。西漢昭宣時期甘肅居延甲渠侯官治所塢門門外,有類似瓮城的曲壁,可能是瓮城的雛形。瓮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當敵人攻入瓮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瓮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瓮中捉鱉」之勢。

目前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垣為南京明城牆,在修築以前,中國傳統瓮城的制式是將其設於主城門外。南京明城牆一反此舊制,將瓮城設於城門內,在城體上革命性的設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強了城門的防禦能力。京城13門中,除神策門外均為內瓮城,其中三山門、通濟門和聚寶門(今稱中華門)的規模和氣勢都遠超其它諸門。

南京中華門位於城南,原為南唐都城的南門,明朝時重建,東至通濟門界,西至三山門界,長3178米,有垛口1202個。現在保存下來的「中華門城堡」共有4層牆體,共有藏兵洞27個,其中最外層上建敵樓,城門左右各3個,二層樓基中設7個,最大的一個內部面積達310平方米。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來儲存軍用物資,戰時可藏兵3000餘人。有專家認為,內瓮城的設置不僅增強了城門的防禦力,還是設計建造者「國有利器,不示於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

參考來源

  1. 戰爭的智慧——瓮城 搜狐 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