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瓶窯鎮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北郊,餘杭區中西部,瓶窯組團中心鎮,大徑山旅遊體系的一個門戶。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新老104國道、宣杭鐵路、東苕溪穿境而過,素有「文化之邦、天府之地、魚米之鄉」及「北秀明珠」的美譽,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遺址 的核心區,是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中華第一城」 、反山、匯觀山莫角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和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核心所在地。北和德清縣接壤,東接良渚街道,南接餘杭街道、倉前街道,西鄰黃湖鎮。

中文名 瓶窯鎮

外文名 Pingyao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餘杭區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中西部

面 積 129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轄13個村、5個社區

政府駐地 瓶窯鎮

電話區號 0571

郵政區碼 31111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目錄

建制沿革

瓶窯歷代稱鎮,是兵家必爭之地。鎮北境的馬頭關是浙西北三關之一,為浙西北進杭通道。俗稱鐵菱關,因關前鋪滿鐵蒺菱,以拒敵兵,故名。越獨松關,分南北二路進杭州,北路必經瓶窯。宋時金兵南侵,趙構逃難;元時徐壽輝攻德清、武康;明未總兵唐彪抗清;清太平軍和清兵數次在瓶窯激戰。都因為瓶窯地理位置的險要,堪作杭州的屏障,浙北的軍事重鎮。民國年間確定為建制鎮,但一分為二,以關口橋為界,橋南屬餘杭縣,橋北屬錢塘縣,後為杭縣。直至1958年4月,杭縣建制撤消劃歸餘杭縣。同年10月,餘杭縣撤消劃歸臨安縣。1961年3月原餘杭縣從臨安縣析出劃歸錢塘聯社,瓶窯屬錢塘聯社;4月錢塘聯社改建為餘杭縣,瓶窯仍屬餘杭縣。1962年4月,省北湖種畜場撤消,張堰、聖堂、西安寺、毛元嶺四村與瓶窯鎮屬之西中、河中、上窯、外窯、六頭五村合併,新建北湖公社。1983年6月外窯村劃回瓶窯鎮。1988年,北湖鄉併入瓶窯鎮;1992年5月,長命鄉併入瓶窯鎮;2001年8月,彭公鄉併入瓶窯鎮。鎮南的沿苕溪建築的西險大塘是重要的防洪屏障,保障杭州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 2019年7月6日,世界遺產大會宣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良渚古城遺址位於瓶窯鎮。

行政區劃

瓶窯鎮區域總面積129平方千米(2017年),轄13個村,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77887人(2017年)。

區域位置

瓶窯鎮位於杭州市北郊,北緯30°23′-30°55′,東經119°57′-119°37′。北和德清縣接壤,東接良渚街道,南接餘杭、倉前街道,西鄰黃湖鎮。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新老104國道、宣杭鐵路、東苕溪穿境而過。總面積129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3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總人口77887人(2017年),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瓶窯處於天目山系的末端,境內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可大致分為錢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兩個地層分區,宏觀構造特徵大體可分為西部山地丘陵區和東部平原區[1]

氣候物侯

瓶窯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6.2℃,多年平均降雨日130~145天,年平均雨量 1150毫米~1550毫米,以五至十月降雨最多,約占全年的66%。最大年降雨2077.1毫米(1954年),最小年降雨917毫米(1979年),最大日降雨282.9毫米(1963年9月12日)。該鎮位於餘杭地區,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冬、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梅雨結束即進入盛夏,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熱、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氣爽,天氣比較穩定。冬季,盛吹西北風,寒冷、乾燥,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就出現寒潮。氣候特徵為氣溫適中,適宜雙、三熟制。

自然資源

瓶窯處於天目山系的末端,山脈眾多,更有苕溪、北湖和大面積濕地。尤其是苕溪每年秋季蘆花飛揚,美不勝收;北湖近2萬畝的草盪成了候鳥越冬的棲息地。在這裡越冬的候鳥有近10種、上萬隻。無數觀鳥愛好者和鳥類研究專家早就把這裡做為鳥類研究的天堂。周邊是雙溪漂流、東明山森林公園、徑山風景區。

農林資源

瓶窯物產豐富,盛產蠶繭、水稻、竹筍、茶葉、花果、水產等農副產品。位於瓶窯的大觀山果園就是杭州最大的水果產地。同時,瓶窯也是竹筍之鄉,每年都舉辦「竹筍節」。

視頻

發現更多有趣 瓶窯古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