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钊
甘子钊[1]
[2]
物理学家 1938年4月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甘子钊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38年4月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广东信宜 |
民族 | 汉 |
母校 | 北京大学物理系 |
职业 | 物理学家 |
目录
教育背景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63年毕业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半导体物理、激光物理、固体理论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任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快报》副主编。 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中国编委,《Modern Physics Letter B》 中国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及领域
早期主要研究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凝聚态物理、激光物理。86年以后对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
科研成果
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 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 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 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主要奖项及荣誉
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术成就及著作
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1] 甘子钊院士退而不休:只为多做一点事情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