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生態因子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目錄

名詞解釋

生態因子是一個生態學名詞,指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如光照﹑溫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關生物等。

生態因子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生物,彼此不可相互替代,對生物的生存和代謝等起着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主要特點

1.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各種各樣的生態因子綜合作用於生物,不存在孤立的某一個生態因子單獨作用。每一個生態因子都是在與其他因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變化。例如,光照強度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大氣,土壤溫度和濕度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生態因子會隨時間、空間變化而變化,構成了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即使是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厙態因子也不完全相同。同時,生物本身對厙態因子的需求也在變化。

2.生態因子間的不可代替性和部分補償性。生態因子中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條件(生活條件)對植物的作用雖不是等價的,但都是同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個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個因子來代替。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種,就會使生物的生長受到阻礙﹐甚至死亡。這就是植物生態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同等重要性定律。但是,在一定條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相關因子的增強而得到部分補償,並有可能得到相近的生態效果。例如,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補償由於光照減弱所引起的光合強度降低的效果。然而因子之間的補償作用也並非經常的和普遍的。

3.生態因子作用的階段性。生物生長發育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形成是由於生恩因子規律變化的結果,如季節性物候、晝夜溫差等生態因子的規律性變化導致了植物生長發育的階段性。每一個生態因子或彼此有關聯的因子結合對同一生物的各個不同發育階段所起的生態作用是不相同的。如短日照是導致落葉樹木秋季落葉的主導因子;低溫對冬小麥的春化階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後的生長階段則是有害的。同時,壓態因子一旦對生物產生影響,其作用就不可逆轉。

4.最低量率。每種植物所能適應的生態因子的範圍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的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引起死亡。如玉米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溫度最低不能低於9.4攝氏度,不能高於46.1攝氏度。所謂最低量率就是在不可缺少的有效養分中,數量上接近於臨界最低的一個限制植物的產量。這一規律是由德國人李比希(Lie big)發現的。他在作物栽培實踐中觀察到,作物需要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礦物養分,當某種礦物養分處於其臨界最低值時,它對作物的產量影響最大。

5.空間差異性。生態因子在空間上不是均質的。不同生態因子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直接影響植物的空間分布。隨着任一生態因子在空間上按順序增強或者減弱,不同生態類型的植物按順序排列的現象稱為生態序列。如北京附近的一些水體,在水體中間水深較大的地方出現金魚藻等挺水植物,水稍淺時出現薦菜等浮水植物,接近岸邊出現香蒲等挺水植物,上岸後首先出現苔草等濕生植物,隨着地形部位的變化出現中生植物甚至中旱生植物,這就是一個隨水分條件控制的生態序列。

價值意義

生態因子作用的直接對象是生物個體,但通過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到群體。群落食物鏈中某環節的增減常導致連鎖反應,例如,天氣變化造成蝗群增長及其相變,繼而導致遷飛,破壞遷入地的大片植被。生態因子的作用與生物的適應性密切相關。對於溫度,各物種反應不同,有些物種能適應的溫度卻可能使另一些物種死亡。一般來說,生物在不同發育階段的適應性也不相同。環境在變,生物的適應性也會隨之改變。一個物種可通過生理過程適應一個新環境,當新舊環境差別太大時,可能需要較長時期的適應過程,引種馴化便屬於此類。在生物發展史中, 作為選擇因素淘汰掉不適應的物種。生態因子還可能直接誘發基因突變或重組,促進生物進化的進程。

名詞辨析

生態因子——環境因子

所有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具體的生物個體和群體生活地段上的生態環境稱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對環境的影響。生態因子也可以認為是環境因子中對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環境因子則是指生物體外部的全部環境要素,故與生態因子的概念既有所區別,又有所聯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