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生態赤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生態赤字

領域;生態學

特點;超過生態容量

在生態生產性土地的概念基礎上,生態足跡研究者建立了一系列指標來計量人地系統間自然資本的供需情況和可持續程度。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小於生態足跡時,出現生態赤字,其大小等於生態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差數。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1]

目錄

體系簡介

傳統研究中所採用的生態承載力以人口計量為基礎,它反映在不損害區域生產力的前提下,一個區域有限的資源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然而,在現實世界中,貿易、技術進步、地區之間迥異的消費模式等因素不斷地向這個基於人口的「生態承載力」指標功能發出挑戰。人們認識到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取決於人口本身的規模,而且也取決於人均對環境的影響規模,因此單從其中一個方面來衡量生態容量是不準確的。Hardin在1991年進一步明確定義生態容量為在不損害有關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無限持續的最大資源利用和廢物產生率。生態足跡研究者接受了Hardin 的思想,並將一個地區所能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總和定義為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以表徵該地區生態容量。

人類負荷與生態足跡

人類負荷指的就是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規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它由人口自身規模和人均對環境的影響規模共同決定。生態足跡分析法用生態足跡來衡量人類負荷。它的設計思路是:人類要維持生存必須消費各種產品、資源和服務,人類的每一項最終消費的量都追溯到提供生產該消費所需的原始物質與能量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所以,人類系統的所有消費理論上都可以折算成相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

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要維持某一物質消費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續生存必需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面積即為生態足跡,它既是既定技術條件和消費水平下特定人口對環境的影響規模,又代表既定技術條件和消費水平下特定 人口持續生存下去而對環境提出的需求。在前一種意義上,生態足跡衡量的是人口目前所占用的生態容量;從後一種意義講,生態足跡衡量的是人口未來需要的生態容量。由於考慮了人均消費水平和技術水平,生態足跡涵蓋了人口規模與人均對環境的影響力。

生態赤字/盈餘

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小於生態足跡時,出現生態赤字,其大小等於生態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差數;生態承載力大於生態足跡時,則產生生態盈餘,其大小等於生態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餘數。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要滿足其人口在現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費需求,該地區要麼從地區之外進口欠缺的資源以平衡生態足跡,要麼通過消耗自然資本來彌補收入供給流量的不足。這兩種情況都說明地區發展模式處於相對不可持續狀態,其不可持續的程度用生態赤字來衡量。

相反,生態盈餘表明該地區的生態容量足以支持其人類負荷,地區內自然資本的收入流大於人口消費的需求流,地區自然資本總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區的生態容量有望擴大,該地區消費模式具相對可持續性,可持續程度用生態盈餘來衡量。

生態赤字日

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全球「生態赤字」的發展態勢,科學家們提出了「生態赤字日」(ecological debt day)概念。所謂「生態赤字日」是指人類將地球為滿足一整年的用度而產出的資源消耗殆盡的時間節點,在「生態赤字日」之後的該年度其餘時間內,人類是向地球及後代子孫索要資源以「吃老本」的透支方式來維持當前的生活方式。1987 年,人類首度進入生態赤字的狀態,當年的生態赤字日為12 月18 日,而2007 年的生態赤字日已經提前到10 月6 日,這無疑表明人類蠶食地球環境資源的腳步正持續加快。

中國現狀

簡介

中國是最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而且增長速度仍很快。到2030年人口將達到16億左右。一直以來,中國都採用在大片土地上投入大量勞動力,進行大規模低效率農業生產的方式。而在這片土地上急速發展工業化的結果,是大規模的生態系統破壞和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10年前有人對生態環境進行評價:「原本並不樂觀、加上人為破壞,自然平衡被打破,生態系統受污染。雖有局部改善,但整體上治理修復的速度跟不上破壞的速度。環境日益惡化,中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危機。[2]

建國以來,中國對生態環境建設十分重視,並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先後完成了「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林業生態計劃」等工程,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計劃也正在進行之中。但是,生態環境破壞仍在加重,而且勢頭很難控制。儘管人均消費較低,中國還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生態赤字。2003年,中國需要兩個中國大小的面積才能供應其消費和吸納其製造的廢物。中國的「生態赤字」已亮起紅燈,主要表現為以下七大問題:

水土流失嚴重

局部地區得到控制,但大部分地區呈急劇惡化趨勢。上遊河床不固,水土流失至下游,淤積起來,發生災害……如此循環,生態環境隨之惡化。建國初期水土流失面積116萬平方公里,現在是367萬平方公里,增長了2.16倍,幾近全國總面積的38%。

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那裡水土流失45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0%。它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

沙漠化嚴重

全國沙漠化土地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有14個廣東省大小。而且沙漠化還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吞噬掉一個中等大小的縣。其中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的絕大部分都已沙漠化,許多地區已成為沙漠。由於自然條件惡化,土地鹽鹼度高、連植物也無法生存。農村燃料飼料肥料木材匱乏,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全國貧困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區。建國以來共有67萬公頃的耕地和235萬公頃的草原為黃沙所吞沒。

森林覆蓋率降低

過度採伐破壞了自然林,防風、防砂、保水,含養水源、淨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的自發功能逐漸降低。中國在世界上屬森林資源稀少國,只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本國的森林覆蓋率也只有14%(日本60%、印尼61.7%、俄羅斯55.4%、美國32.3%、巴西57.7%、印度23%)。人均森林蓄積量不足19平方米 ,還不到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3%。儘管森林資源如此缺乏,每年仍有大量森林被採伐,年均生產木材6400立方米。甚至連尚未長成的幼樹和百年老樹也不放過。國務院於1998年9月頒布法令,禁止採伐黃河、長江上游的森林。

草原沙漠化、鹽鹼化

全國各地的草原都呈減少趨勢,沙漠化、鹽鹼化面積1.35億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1/3。每年還有200萬公頃正在消失。長期以來,人口增加、乾旱、蟲災、過度放牧、過度墾荒,都是草原面積減少的誘因。由於沙化和鹽鹼化,一些地區草原已無法再放牧了。

自然災害

50年代,自然災害中中等程度以上的災害發生頻率為12.5%、60年代為42.9%、70年代為60%、80年代為70%、90年代100%。受災面積擴大,50年代為2500萬公頃、90年代上升到4942萬公頃。受災範圍50年代為16.7%、90年代為32%。平均每年1/3的農作物受害。

酸雨

大氣污染

中國是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根據中國科學院任陳海的研究,近八年裡中國酸雨面積擴大了100萬平方米,降水中離子濃度平均上升了2至8倍,成為世界酸雨濃度最高的地區。50年代全國年排磺量不過幾十萬噸,從80年代初開始,長江以南各地開始降輕度的酸雨,1995年排硫達到1100萬噸。酸雨也從長江中游蔓延到黃河上游和東北東部,酸度上升了10倍。酸度上升之快可「稱霸」世界。據說,酸雨中的硫黃基本上是在哪裡排出便在哪裡形成降雨,排到其它地區去的可能性很小。比如中國大陸排硫量的99.4%都在大陸內形成酸性降水(台灣96.6%、香港90.7%、日本92.6%、韓國90.8%)。

中國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之一,也是污染排出的大國之一。據世界銀行統計,80年起中國年能源消耗量占世界消耗總量的6.6%,1994年更達到9.9%,低於美國的25.4%,高於日本的6%,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0.1%,1992年達到12.5%,居世界第二(美國22.9%)。雖然中國人均消耗能源量遠不及美國和日本,但是大氣污染卻是沒有國界的。這其中也包括對臭氧層的破壞。到21世紀前葉,中國有可能成為汽油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水資源的污染和缺乏

原因:第一,工業廢水。1997年全國工業廢水總量188.3億噸,主要來自造紙冶金化學採礦食品加工等部門。淮河流域75%的排水是工業廢水。

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全國污水排放量的40%為城市生活污水。

第三,農村的排水。這部分排水是農業用水和大量鄉鎮企業工業廢水的混合,其中的化肥和農藥極易溶於水中,引起水質污染。除此之外還有牲畜糞便直接排入水中,引起的大腸桿菌污染。

被調查的532條河流,82%受到污染,流徑15個大都市的七條河,在13個城市都受到污染。另外,湖沼中有機物和氮氣含量也越來越高。

治理措施

21世紀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着手採取措施防止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1994年,國務院通過了《21世紀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明確了治理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方針。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提出了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中國政府開始限制工業排水、提高工業廢水處理率,控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999年1月,國務院制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則》,劃分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三個時期(現在~2010年初期、2010年~2030年中期、2030年~2050年後期),今後50年國家將花大力氣致力於現存天然林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推進植樹和綠化、抑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推廣生態農業。這樣到21世紀中葉,全國範圍的水土流失將得到控制,適宜的綠化帶和林帶將初步形成,「三化」(機械化、自動化、專業化)的草原基本恢復,整體的生態環境狀況將得到顯著的改善。

相關視頻

我們這十年•山丹新變化(五):守護綠水青山 築牢生態屏障

參考來源

  1. 中國生態赤字持續擴大,文秘幫 , 2019-08-11
  2. 如何減少生態赤字? , 搜狐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