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薰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裡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原文摘錄

兩個人彼此靠近總需要超越某種相異性,而擁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為它只能是一瞬的時間。 1.也許你會認為你詩作中某個充滿魅力的場景或形象是你理性推理的結果?根本不是:它只是突然出現在你的腦海中的,突然,出乎你的意料,這形象的創造者不是你,而是存在於你之中的某個人,某個在你的內部寫詩的人,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無所不能的意識流,如果說這意識流選擇了你作為表達的小提琴,這並不是你的才能,因為在這意識流中我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2. 這怎麼可能呢?到處都在說青春是一生中最豐富的時期。那麼這份虛無,這份實實在在的生命的浪費又是從何而來?這空虛又是從何而來? 3.溫情只有當我們已屆成年,滿懷恐懼的回想起種種我們在童年時不可能意識到的童年的好處時才能存在 溫情,是成年帶給我們的恐懼 4.人只有完全處於他人之中時才開始成為完全的自己 5.你們以為過去的一旦過去就永遠結束不可動搖了嘛?啊,不,過去的外衣是用閃光塔夫綢做成的,每次回首往事,我們都會為它蒙上另一層色彩。 6. 真正的生活,是你現在做的事情,是你那樣的生活 7.未來應該是全新的,否則就沒有未來 8.因為成熟是看不見的,如果成熟不是徹底的,那麼就根本談不上成熟。 9.有一種神秘的親近感 10. 要麼是全新的未來,要麼就沒有未來,要麼是純潔的未來,要麼這未來徹底的被玷污了 11. 只有當一個人上了年紀,他才能對身邊的人,對公眾,對未來無所顧忌,他只和即將來臨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他用不着討好死神,他可以說他喜歡說的東西,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12. 比謊言更重要的是這假裝妥協的謙卑的聲音 13.因為他的悲傷需要孤獨的環境 14. 未來是特別神秘的,所有的未知都藏於其中,未來是肯定的反義詞,是自我的反義詞 15. 睡眠就是他生活,他沉睡、做夢;他在一個夢中沉睡,接着他會做下一個夢,於是他重新再另一個夢中沉睡,然後在做一個夢,從後面醒來他又回到以前的夢裡,他就這樣從一個夢到另一個...

書評

我不是一個讀過很多詩的人,也不是一個特別鍾愛詩歌的人,但是我仍然在懵懂中帶着對詩歌的嚮往。因為他寫詩,因為腦海中的那些對我來講神秘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像波德萊爾、雪萊、濟慈、普希金......

我現在看的這本書,就像是一根針,一根刺破抒情的尖銳的針。我無法去下什麼評斷,除了略微了解少數詩人的生平和讀過那麼一兩首詩歌外,我一無所知。所以我只能盡我所能地去弄清楚他到底在講什麼,用什麼方式來講,它是什麼看法;至於為什麼它會這麼看,這麼看是否合理,以我現在的資質,我無法回答。這是一本令我興奮、雀躍、驚奇和費解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生活在別處》。


原諒我以解構的方法來拆分這本書,我需要理清思路。我想把《生活在別處》分成三條線,一條線是詩人雅羅米爾的真實生活、或者說他的生平(從出生、成長到死亡)即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的描述詩人的生活;第二條線是詩人雅羅米爾主觀角度描述地他的生活,這就包括了他的詩歌、思想和他幻想中的自己克薩維爾;第三條線就是詩人雅羅米爾身邊的人,比如詩人的媽媽、女朋友、女朋友的情人——四十多歲的男人。

有了這三條線,小說還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席捲捷克斯洛伐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昆德拉在小說中寫了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沒有什麼時代比現在這個時代更適合寫詩人的故事了」,我將它理解成在這樣一個時代使詩人原形畢露。


先從母親說起吧。誰都不能確切的說明母親是在什麼地方懷上的詩人,因為那短短一段時間母親和父親ML的地點太多,父親以為在朋友髒亂的房子裡懷上了詩人,而母親則一向情願的覺得是在一塊富有詩意的巨岩下懷上的詩人。父母奉子成婚,父親不愛母親,母親則把對丈夫的愛和兒子的愛一併給了她的兒子。母親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甚至是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她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便一步步引導他成為一個詩人。她曾經和一個畫家偷情,那是她所經歷過唯一的愛情,但是在愛的筋疲力竭之後她選擇放棄。之後她的丈夫為了一個猶太情婦死在了集中營。因為兒子的意見,她再也沒有擁有過任何其他的男人。她一心一意地愛着並占有着她唯一的兒子。

詩人雅羅米爾在很小的時候就能把普通的話語通過獨特的韻律和抒情方式說出來,於是大人們特別是他的母親都認為他是個神童,是個天才詩人。受到大人的鼓勵,詩人也覺得自己是特別的,要麼就是有着特別的天賦,要麼就是有着神聖的使命。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畫家,畫家在看過他的畫之後大為震驚,又隔了幾年畫家讀了詩人的詩歌,便告訴詩人,你不是有着什麼過人的天賦,你只是被選中的人。是啊,詩人是被選中的人,他傳遞着真理的聲音,即便他甚至不會理解那聲音究竟是什麼。詩人沉浸在這樣的優越感中不可自拔。

第一個巴掌扇了過來,他遇到了他的第一個正式戀人——女大學生。他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他欲求的不是女人裸露的身體,他欲求的是在裸體的光芒照耀下的姑娘的臉蛋。他不只一次在詩歌里寫道與女人靈與肉交匯的片段,在他想象中一切是那麼美好、絕對。但是問題是,雅羅米爾從來沒有實踐過,他甚至從來沒有自瀆(即自wei)過,他覺得這是一件很猥瑣的事情,他覺得自己要投入偉大的愛情,不是自wei。可是偉大的愛情是靈與肉的偉大結合呀,所以詩人終於發現原來自wei是偉大愛情的必經之路。於是詩人自瀆。但是詩人還是失去了戀人,因為他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男人。

這第一個巴掌扇得雅羅米爾及其痛苦。詩人誕生的家庭往往都離不開女人的統治,於是詩人窮盡一生的時間在自己的臉上尋找男子漢的特徵。不能得到女人的身體意味着,他還只是個孩子,是個童男,甚至是還在媽媽懷抱里蜷縮着的童男,他臉上甚至看不到一絲硬朗的輪廓。那些關於生命啊、愛情啊、男子氣概啊、戰鬥啊、激情啊,只存在於他的詩歌里,是他想象中的自己,而真實的自己是一個懦弱地、毫無男子氣概的孩子。他願意用他所有的詩歌來換取被當成男人來看待。於是,詩人,掙脫母親的懷抱,開始奔跑。

詩人試着和母親保持距離,甚至不再寫詩歌,他勤勉地上好大學的每一堂政治課,他積極參與學校里考試委員會審核活動,他通過自己的這些行為尋找自己臉上的堅定、渾厚和堅定,他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成熟的男人。因為成熟是看不見的;如果成熟是不徹底的,那麼根本談不上成熟。作者寫下上面這句,告訴我們不論詩人怎樣奔跑,他還是個孩子。當革命的號角響起的時候,詩人腦袋裡又出現了充滿激情的詩句,但是,僅此而已了。詩人看上了一個在商店工作的女孩,他經常跟蹤她但是卻從來不敢接近她,當他最終鼓起勇氣的時候,女孩已經嫁作他人。詩人和女孩的同事,一個他本看不慣的紅頭髮女孩,在一起了,紅髮女孩解放了他的身體,給了他夢寐以求的成人生活。

詩人重新開始寫詩,關於革命的詩篇,當然還有一些只留給紅髮女孩和他自己看的愛情詩篇。詩人的情人引起了母親的強烈嫉妒,而情人的身體又勾起了詩人的強烈嫉妒。詩人要的愛情是絕對占有,而紅髮女孩顯然不只被一個男人占有過。

詩人的革命詩篇在刊物上發表了,他被邀請去警察局朗誦詩歌,朗誦會上的女電影藝術家勾起了詩人身體的欲望,他用偉大的愛情為自己的無能懦弱做掩飾,他既想占有這個漂亮的女電影藝術家又羞於媽媽給他穿的那條丑底褲,於是他以不能背叛自己的紅髮姑娘為由放棄了擁有眼前這個美麗女人的機會。母親把他攬在懷裡,幫他遠離他想要的女人。不能得到女電影藝術家讓他深深苦悶,他在紅髮姑娘遲到之後堅決地提出了分手,紅髮姑娘為了挽留他對他撒謊說是因為哥哥明天要逃離這個國家才來的這麼晚。我們的詩人,用詩歌來革命的詩人,終於找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告發紅髮姑娘和她的哥哥,做一件和革命實實在在有關聯的事情。告發紅髮姑娘,掌握她的命運,完全的占有她。紅髮姑娘和她哥哥的命運我們可以猜到了。但是詩人呢。

詩人死了,在女電影藝術家的家裡。詩人遇見了畫家的朋友,他們爭吵,打鬥。我們的詩人,一直想要擁有男子氣概的詩人,被不費摧毀之力地打到在地,接着又被寒冷和肺病奪取了生命。最終他看到的鏡中的自己,只有恐懼。


我按照小說原本的脈絡把小說內容簡單寫了一遍,當然還有兩個非常精彩的部分沒有插進去。昆德拉寫了詩人的一生,其中他提到了諸多的詩人,波德萊爾、雪萊、蘭波、沃爾克等等,他也寫到了很多這樣的句子「詩人誕生的家庭往往都離不開女人的統治,於是詩人窮盡一生的時間在自己的臉上尋找男子漢的特徵。」、「詩人擠壓他的心靈就像廚師在色拉上擠檸檬汁那樣。」、詩人最終和畫家的朋友打鬥就如同普希金的決鬥......昆德拉還引用了蘭波的詩句「生活在別處」來作為小說的名字。

我試着來理解昆德拉到底在講述什麼。有人說這是一本反詩歌的小說,不是反一部分詩歌而是反所有的詩歌。我覺得這確實是一本反詩歌的小說,但是我還覺得它是一本反對所有「抒情方式」的小說。因為在這本書中,最會抒情的人,就是最懦弱、無能的人。這本小說是苛刻的、是尖銳的,甚至是殘酷的。它戳破了抒情和幻想的氣泡。

詩人是最會抒情的人,他們生活在別處,在幻想中、夢裡就是不在現實里。他們在詩歌里有着無限的魅力在生活中卻是個娘娘腔,他們在詩歌里殺敵無數戰無不勝在生活中確是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打敗的人,他們在詩歌里熱情地讚頌愛情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要屈服於衝動和身體,他們在詩歌里嚮往着自由在現實中卻無法掙脫老女人的控制......詩人,所有抒情的人,所有沉迷幻想的人,都生活在別處。那裡沒有革命、沒有愛情、沒有男子氣概、沒有自由、沒有情操,那裡只是一片虛無的幻想。生活在別處的人,他們極力在虛幻中找到另一個自己,就像雅羅米爾幻想中的克薩維爾,他有着雅羅米爾生活中所沒有的一切,自由、勇氣、暢遊在夢之中、男子氣概。可是克薩維爾不是雅羅米爾,他只是一個存在於夢中的幻想,雅羅米爾希望自己就是克薩維爾,但是他不是,他只是他死前看到的那個懦弱地、驚恐地、蜷縮在母親懷裡的孩子,那是他努力了一輩子卻始終改變不了的面龐。

關於那個四十歲的男人,我覺得我又亂了,那個四十歲的男人,似乎就是昆德拉,他是一個旁觀者,他曾經想過參與其中卻始終無能為力,他無法改變紅髮女孩的命運卻能給她一小會的休憩,他冷靜地看着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像正在看這本書的人。


我第一次讀《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時,感覺到得只有打亂常規的節奏、濕冷、粘稠。也許是因為讀它時年齡實在太小。但現在當我再一次讀昆德拉的作品,雖然不是原來那本,但我卻非常喜歡他的寫法。

關於描寫克薩維爾從一個夢到另一個夢的部分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這是跳脫於其他部分的一部分,它產生了一種停頓,我們不在期待接下來發生什麼而是被莫名其妙地帶入了另一段夢境,當這段夢境結束,我們又重新回到了詩人的正常生活,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這段神奇的夢境,即使我們還不知道它和詩人有什麼關係。

昆德拉的語言不華麗,句子也不長。他往往會在一個簡單的句子後面加上一個括號來補充說明。看完這本書就不難猜到了,簡潔和樸實的語言就是他戳穿抒情與虛幻的利劍。

昆德拉的章節和段落的劃分不按常規,在我看來就是打破了現實的節奏,感覺上更像是鏡頭的節奏。即使是動作與動作之間也可以完全割裂成兩個部分。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會聯想起鏡頭畫面。 [1]

參考文獻



   我试着把我现在所能够理解到的写下来,我无法对这本书或者作者观点下任何判断,我只能保留意见,就像我还是会保留读《恶之花》愿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