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編織成歲月的籮筐(傅建國)
作品欣賞
用文字編織成歲月的籮筐
經過大半年的整理,《秋浦堂札記》上下卷書稿終於編輯完成。考慮到文本內容的多樣性,為方便閱讀起見,文章大致分為四輯,即上下卷每卷各兩輯。全書合計約35萬字。上卷分別為「歲月籮筐」和「城居筆記」兩輯。主要內容是自2013年以來,業餘時間寫的一些隨筆和散文,題材有故鄉和童年,也有居住城市打拚過程中一些難忘的人與事。自我評判文章質量尚可,生活氣息通透,可讀性較強,大多都在溫州及相關地區的報刊上發表過,述說着一個人在故鄉與城市之奔波所發生的命運蛻變及心靈軌跡。
下卷分別為「書山問路」和「作家茶吧」兩輯。俗話說「以文會友」,寫作於我而言仿佛是一場孤獨的旅行,閱讀分享、評論交流對提高自身文學素養十分重要。「書山問路」一輯,收錄了本人閱讀評論作家、文友文章28篇,「作家茶吧」一輯則收錄了其他作家、文友對本人文學寫作的評論文章30篇。無論是「你寫我評」,或是「我寫你評」,字裡行間無不洋溢着濃郁的作者與讀者彼此之間深厚的友情,以及對文學的虔誠和摯愛。
編輯整理的過程,其實也是收拾心情的一個過程。身為60後從鄉村到城市,在為生活打拚的同時,一直行走的文學的邊緣。不曾想,在生命的年輪轉動至第58個圈圈時,竟然無心插枊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昔日在匍匐着負重前行的路上經歷過的坎坷和遭遇過的苦與淚,此刻已化為一股甘泉滋潤着一個老男人曾經青春文學夢想那無比清純而又掙扎着的靈魂……
早年出版過《人在旅途》(2008年10月,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和《從皖南到溫州》(2013年5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兩部散文集。相比較於過去的寫作,不敢說《秋浦堂札記》一書里的文章有着怎樣的進步和提高,但至少證明一個人於文學的路上一直在摸索着前進,即使困難重重,依然不忘初心。坦率講,寫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生不斷自我成長自我更新的過程。以前寫作純屬是喜愛,如今寫作或多或少有了一份責任和擔當意識,因此這些年的寫作有着明顯的自我覺醒。譬如,首先是語言越寫越生動精練,文本越來越簡潔乾淨,更重要是有了明確的主觀思考,使得文章主題漸漸往深刻的方向攀登。用文字編織成歲月的籮筐,在寫作的過程中,將過往的人生履歷進行梳理,增加記憶的厚度,娛己,或是與讀者共娛,便是編輯《秋浦堂札記》這本書的初衷和意義所在。
原本計劃要弄一個書號的,那樣的話才算正規,但是當下書號價格越來越貴,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賺錢也是越來越難。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在工作收入日漸萎縮的狀態下,書號一事只能是暫且作罷。當然,即便沒有書號,編輯成書的情結絲毫沒有改變,對文本的質量絲毫沒有將就,相反,不僅對圖書設計、紙張質量有明確的要求,而且對每篇作品都進行認真校對,儘量做到少一些字誤。雖不能求得作品完美,但也不應出現過多的語言瑕疵。
壬寅年極不尋常,從春到夏從夏至秋,不僅自然天氣異常,持續高溫和乾旱,世界每天也在發生着許許多多令人難以想象和置信的事件。或許,我們正在經歷和遭受着一場前未所有的人生考驗。如果說人類的苦難天災不可逃避,那麼人禍呢?就更加值得我們每個寫作者認真正視它的存在和發生,靈魂拷問式的寫作就顯得尤其重要,至少是今後寫作努力的一個定位目標。
將十年間的文章打包編輯成書,只是寫作生涯中一次回眸和檢閱。無論得失與否都不重要,都是過去式。重要的是路在腳下,希望在前方招手,唯有繼續砥礪前行,才是一個文學人的理想和情懷。2022年,虛歲六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耳順」之年。我想,所謂耳順,就是要容納別人的意見,起碼要學會彼此尊重。人活一輩子,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