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延續叢台傳奇的人(翟永旭)
作品欣賞
用筆延續叢台傳奇的人
2007年十月底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是蕭忠田的兒子,我立馬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果然是前不久,蕭老師因車禍與世長辭。我頓覺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師長,邯鄲民間文藝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消息非常突然,讓我一時之間陷入到了悲痛之中,不由得回憶起和蕭老師交往的經歷,以及他宣傳邯鄲名勝古蹟和歷史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蕭忠田老師生前是邯鄲市城建局工會主席、民間文藝家。1996年退休後,念念不忘退休之前的一件事:兩、三年前,無意中聽路人聊起了一件事,在中國這麼多城市里,大多都改過名字,只有邯鄲從戰國時代到現在一直沒有改過名字。作為一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就是這樣通過一件小事,深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此時的蕭老已出版過《蕭丁傳奇》、《狐姑傳奇》等民間故事叢書,為了滿足更多的讀者,已過花甲之年的蕭忠田先生決定以叢台為核心,編著一部有關邯鄲歷史文化的書,命名為《叢台傳奇》。
蕭老在整理原有資料的基礎上,又查閱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典籍和地方縣誌共20餘部,歷時三年的時間,終於在1998年2月出版成書。
《叢台傳奇》一書洋洋十萬言,筆觸古代、近代和現代歷史人物125個,時跨2348年。從聞名中外的「三忠」、「四賢」到現代的王琴堂、張學良等;從叢台的興建到「將相和」、「回車巷」等典故;從趙國的興衰到明清時叢台的重修;有關於叢台的事跡,可謂是應有盡有。此書一上市,就受到了廣大讀者和遊客的歡迎,對本地人了解邯鄲的歷史和外地人了解邯鄲風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蕭老師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又把筆觸延伸到黃粱夢、邯鄲歷史人物等。
在一次筆會上,我與蕭老相識,有幸得到了《叢台傳奇》這本書。認真讀完這本書後,忍不住對民間文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我的作品雖已上過省級報刊,但全部都是文學稿件,與民間文藝基本上不沾邊。當時,我抱着試試看的心情去拜訪蕭忠田老師,蕭老師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在了解到其中的過程後,更是被蕭老的精神所感動。
受蕭老師的影響,我也在2000年以後開始搜集並撰寫民間故事。當我的民間故事在邯鄲廣播電視報上發表時,蕭老師立即給我打電話向我祝賀。2006年以蕭老師的介紹,我和河北省民俗文藝家杜學德老師相識,並與當年加入到了河北省民俗協會。對於我的每一次進步和創作,蕭老師總是給予積極的鼓勵。
邯鄲人大都還有這樣的印象: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去叢台公園玩,在叢台的外牆上有一個玻璃框子,裡面用文字記錄着有關邯鄲的典故。如: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張國彥的故事、叢台哭別等。現在,玻璃框子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二度梅園、七賢祠等。沿着叢台傳奇的脈絡,我們在了解邯鄲歷史的同時,又把我們帶回到了往昔的記憶。從前,打據勝亭、望諸榭等前經過時,或者毫不在意地走過;或者只留個影;從書中的描述,讓我們了解到了其中的歷史淵源。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體現出了蕭忠田先生的煞費苦心。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叢台西南方向的竹亭,過去,人們根本不知道它的名字,就這樣一座在普通人眼中破舊不堪的小亭子,也被當成故事寫進了書中。現在雖已拆除,再到公園遊玩的人不可能再看到了。所以這部書的出現,不僅有助於今人了解歷史,而且對於後人研究邯鄲也大有益處。
隨着時間的推移,蕭忠田先生突然覺得《叢台傳奇》與叢台及邯鄲的歷史相比,所容納的不是太多。於是又有了《叢台經典》的誕生。這部書在原有的基礎上,將各種碑文做了註解,使人們對邯鄲有了更多的了解。
蕭老師常說:邯鄲是一座古城,邯鄲有着非常深厚了文化底蘊,好幾代人寫都也不會寫完的。蕭忠田先生生前就是這樣用心詮釋着叢台的內涵,用腳步記錄着叢台的變化,用筆延續着叢台的傳奇。使得作為五大古城之一的邯鄲,沒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使得作為邯鄲象徵的叢台,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上。
作為蕭老師的學生,在這個時候,不僅應承擔起延續叢台傳奇的責任,而且更應該把邯鄲所有的傳奇展現給世人,並以此作為寶貴的財富留給後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