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民
田建民, 男,漢族,1958年生於河北深縣。中共黨員。現任河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大學文學院院長,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河北省教學名師,河北省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1]
田建民 | |
---|---|
出生 |
河北深縣 | 1958年10月10日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知名作品 | 《詩興智慧——錢鍾書作品風格論》《中國當代文藝論爭史》《錢鍾書作品妙喻百例》《幽默學》 |
目錄
人物簡歷
- 田建民,1958年10月10日出生於河北深縣。
- 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河北大學中文系讀本科。
- 1985年7月畢業留河北大學任教。
- 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師從黃修己教授。
- 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研究生並獲博士學位,師從郭志剛教授。
- 2000年10月任河北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
- 2003年9月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現任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河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主持人,河北省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高地主持人,河北省漢語言文學專業綜合試點改革主持人,中國現代文學史河北省精品課主持人。兼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理事、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副會長等。
文學成就
田建民,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學術著作《詩興智慧——錢鍾書作品風格論》、《中國當代文藝論爭史》、《張我軍評傳》、《當代文壇熱點問題透析》、《錢鍾書作品妙喻百例》、《幽默學》等多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光明日報》、《魯迅研究月刊》、《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詩興智慧——錢鍾書作品風格論》獲河北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多次獲省教學成果和保定市社科優秀成果獎。另獲河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青年專家評委會特別提名獎。[2]
學術成就
主編《中國當代文藝論爭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大學語文》等教材。編著《政治智慧》、《誰挑戰魯迅--新時期關於魯迅的論爭》等書,講授《魯迅和他的野草》等講座。
主持「漢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點建設項目」、「河北省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高地建設項目」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項目,河北省社科規劃等多項教改和科研課題。
專著《張我軍評傳》獲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人文社會科學),河北省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詩興智慧--錢鍾書作品風格論》獲河北省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專著類二等獎,保定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論文《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平台上與西方人對話--錢鍾書英文論著初探》獲河北省第十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保定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欲望的闡釋與理性的想象--施蟄存、徐吁心理分析小說比較論》獲河北省第四屆文藝評論二等獎,保定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論文[3]
- 先驅者孤傲而無奈的心態表露——魯迅散文詩《秋夜》論析
- 新世紀理論視野下的重溫與反思——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9周年——論《講話》的實踐功能與理論建構
- 明用典故:激起讀者的新鮮感和求知慾——錢鍾書用典研究之二
- 用事不使人覺的完美境界——錢鍾書用典研究之一
- 錢鍾書兩篇英文文章所引起的論爭
- 否定情感的求乞與施捨——解讀《求乞者》的情感表現和思想內涵
- 崇欲抑理的精神闡釋——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淺論
- 現今時代還需要紅色經典嗎?——「紅色經典」的稱謂能否成立
- 羨憎交織的情感與心態——關於「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與文學」研討紀要
- 全球化趨勢下的文學合理性
- 談當前文學批評的規範與標準
- 革新而非「割裂」--論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
- 關於現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幾個問題
- 融化百花與斷章取義——錢鍾書用典研究之三
- 柳亞子與馮春航、陸子美交遊述評
- 父權的失落與個性的張揚——論長篇小說《全家福》的象徵意蘊
- 現代性視角 全景式關照 創新性追求——略論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 西方話語參照下的思想意蘊研究與美學研究——新世紀《野草》研究綜論
- 近年來《野草》的情感解讀與比較研究
- 《野草》研究二題
獲教育部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人文社會科學);獲河北省第八屆、第十一屆、第十三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十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河北省第十二屆「文藝振興獎」、河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河北省第四屆文藝評論二等獎;獲保定市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