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民
田建民, 男,汉族,1958年生于河北深县。中共党员。现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
田建民 | |
---|---|
出生 |
河北深县 | 1958年10月10日
职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诗兴智慧——钱锺书作品风格论》《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钱锺书作品妙喻百例》《幽默学》 |
目录
人物简历
- 田建民,1958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北深县。
- 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河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
- 1985年7月毕业留河北大学任教。
- 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师从黄修己教授。
- 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师从郭志刚教授。
- 2000年10月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 2003年9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主持人,河北省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高地主持人,河北省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主持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河北省精品课主持人。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等。
文学成就
田建民,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学术著作《诗兴智慧——钱锺书作品风格论》、《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张我军评传》、《当代文坛热点问题透析》、《钱锺书作品妙喻百例》、《幽默学》等多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光明日报》、《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诗兴智慧——钱锺书作品风格论》获河北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多次获省教学成果和保定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另获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青年专家评委会特别提名奖。[2]
学术成就
主编《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教材。编著《政治智慧》、《谁挑战鲁迅--新时期关于鲁迅的论争》等书,讲授《鲁迅和他的野草》等讲座。
主持“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项目”、“河北省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河北省社科规划等多项教改和科研课题。
专著《张我军评传》获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河北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诗兴智慧--钱钟书作品风格论》获河北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保定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平台上与西方人对话--钱钟书英文论著初探》获河北省第十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保定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欲望的阐释与理性的想象--施蛰存、徐吁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获河北省第四届文艺评论二等奖,保定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3]
- 先驱者孤傲而无奈的心态表露——鲁迅散文诗《秋夜》论析
- 新世纪理论视野下的重温与反思——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论《讲话》的实践功能与理论建构
- 明用典故:激起读者的新鲜感和求知欲——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二
- 用事不使人觉的完美境界——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一
- 钱钟书两篇英文文章所引起的论争
- 否定情感的求乞与施舍——解读《求乞者》的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
- 崇欲抑理的精神阐释——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浅论
- 现今时代还需要红色经典吗?——“红色经典”的称谓能否成立
- 羡憎交织的情感与心态——关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研讨纪要
-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学合理性
- 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
- 革新而非“割裂”--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 关于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几个问题
- 融化百花与断章取义——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三
- 柳亚子与冯春航、陆子美交游述评
- 父权的失落与个性的张扬——论长篇小说《全家福》的象征意蕴
- 现代性视角 全景式关照 创新性追求——略论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 西方话语参照下的思想意蕴研究与美学研究——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
- 近年来《野草》的情感解读与比较研究
- 《野草》研究二题
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获河北省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河北省第四届文艺评论二等奖;获保定市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