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芬
田秋芬 ,生於1957年,國家一級美術師,曾發表數萬餘篇新聞通訊報道,多篇報道獲獎。[1]
田秋芬 | |
---|---|
國家一級美術師 | |
出生 | 1957年 |
職業 | 水墨丹青書畫院副院長 |
田秋芬自幼喜愛書畫藝術,啟蒙師承於書畫界前輩吳鏡汀、秦仲文的入室弟子姜友峰,受教於知名山水畫家程振國、新中國畫名家石齊,研修於中國山水畫創作院、石齊新中國畫院。 [2]
目錄
擔任職務
現為CECU千人書畫院副院長;
水墨丹青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華夏萬里行書畫院理事;
北京中國書畫協會常務理事;
東方藝術天地顧問;
中國山水畫協會會員;
中國老年書畫研田秋芬田秋芬究會會員;
石齊研究會會員等。
田秋芬 | |
---|---|
田秋芬作品 |
作品評價
田秋芬部分作品被博物館、黨政機關和個人收藏,個人榮獲CCTV中央電視台水墨丹青欄目2016年度「極具社會責任感藝術家」等稱號。
中國繪畫的基本精神不外乎兩個主要方面,繼承性與發展性。
山水畫家田秋芬將這兩個方面合二為一,成就了一番別出心裁而又具有深邃歷史感、傳統感的繪畫面貌。
對於繪畫創作而言,田秋芬更注重筆墨語言的展現,強調將心靈上的情感轉化為繪畫的筆墨語言。
畫作大多都是在其女性特有的細膩性格之下完成的,她將內心中對山水形象的表達,通過畫面中筆觸的無數次皴擦表達於紙上。
對作品而言,最終形成濃郁、厚重、沉穩的山水畫風格。
而唯有理解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藝術面貌,才能真正看到畫家本人塑造心底山水世界的真切之舉。
從田秋芬的作品來看,首先躍然紙上的便是一個藝術家對空間結構、亮度色調的把握能力以及對傳統技法的依承功底。
田秋芬 | |
---|---|
田秋芬作品 |
在師承方面,她的作品中始終不能看到門戶之別,一切傳統經典的筆墨技法似乎都有體現,從董巨、倪黃,再到沈周、董其昌以至四王的基本創作脈絡。
例如在其作品《千山萬水總是情》中,對山體層級堆疊的質感表現出了宋元山水作品中常見的高遠之妙,而雲霧、溪水的配合則着實同筆下的作品相互關聯。
只不過,在田秋芬的作品中,其用筆在山水風格而言要繁複、細膩得多,而擦、染的功力亦別具特色。
在其作品《樂福安》中,蒼茫和蕭疏融為一體,畫家心中空寂高邈的理想世界層出於前。
圖中所呈現出的所謂若干段丘壑,實則並非具體的山水具態,而是在技法與心境上的一片渾樸的展現。
這種兼具筆墨的創作意趣,使得整件作品中的山水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物象,而是通過山水的構成與雲、煙、樹、石的經營,進而追求乾坤之妙。
使得「渾」與「零散」相映襯,彼此難分,這才造就了田秋芬作品中包容着樸實和雄厚的「渾然」與兼顧純淨、秀潤的「天真」。
「渾然」給人一種空濛悠妙的虛幻之感,「天真」則最真切地表現了其內心深處對藝術的原始感悟與誠摯追求。
或許是寄希望於對胸中雲林荒寒之境的再創造,她從始至終都保持着對自我藝術目標的清晰認識,而這也是一個成熟藝術家的基本標誌。
在田秋芬的作品中,無論是高頭大卷還是小品、冊頁,其作品畫面多數是無人野水荒灣,抑或寒煙浮動、秋林高爽的空無之地。
龔賢嘗有題畫詩云:「江天忽無際,一舸在中流」,其中道出的詩情恰同田秋芬山水作品的哲學精神相互契合。
在其作品《青山樹濃》之中,構圖上明顯繼承了元代畫作典型的一河兩岸的基本構成,在繪畫技法上同元代畫家盛懋的用筆有相近之處。
強調用筆的內在力度,即使是在團扇的方寸之間,亦要顯示出沉雄博大、優遊迴環的藝術特點。在此畫作中,氣勢沉穩,幾乎看不到游移之筆,嚴謹的創作態度及其對藝術形式的重視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千山萬水情濃濃,翠谷秀色水長流》一作則與之相對,在這件畫幅較大的作品中,脫離了方寸之間的尺度之後,更大的空間使得展示畫面層次更加豐富的變化,變成了可能。
山體的層累之間又都通過細小的接筆與存墨展示出內在的關聯,畫面中以山為主體,山腰處與山腳處矗立的樹木結合在畫幅的中間而出現的繚繞煙雲之景,為畫面增添了一種神秘的動感。
這不但使得畫面的空間得到了前後強烈的拉伸感,同時也賦予人們產生遐想的空間。作品中的留白不時劃分出了山坡與水岸的關係。
坡岸上的樹木參差有致,交織錯落,配合淡墨勾擦出的潤筆草石與苔點,這種靈動而富有生機的創作堪稱當代中國山水藝術中的精妙之作。
在這兩件尺幅不同的作品中,畫面空靈寂靜而不浮躁,沉着平穩的筆觸帶來的空寂高爽氣息與質感同團扇小景中的精巧氣質截然相反。
這一切都得益于田秋芬以自然山水為創作的源泉,把觀察到的自然景象通過藝術處理,與自己內心認知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