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逢吉
田逢吉,生于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1629年),字凝只,號沛蒼。高平良户人,自幼聰明好學,抱負遠大,膽識過人。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田逢吉为清代康熙年间重臣,书香门第,耕读传家。
目录
生平簡介
經歷
順治十二年(1655),田逢吉考中進士,被朝廷選為庶吉士,順治十四年,任內翰林國史院編修、日講官。順治十六年,任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康熙年間,升任內秘書院侍讀學士。 在翰林院時,他曾任庚戌主試,堅持公平公正。選拔士子彥俊,經他選拔的來自孝感、安溪、遂寧、太倉、崑山、即墨、武進、猗氏、平湖等地的諸公,先後皆為清廷的名臣。 康熙五年,田逢吉任國史院學士時,朝廷曾組織大臣們商討如何徵收稅賦的問題。當時有人提出由國家出谷貸民,到秋天糧食長成以後再少收其利息。田逢吉站出來反對說:“這和青苗法有什麼不同呢?恐反而累民”,結果“出谷貸民”的辦法被否決。 康熙九年,任會試副考官、戶部右侍郎。康熙十年,任日經筵講官、戶部左侍郎。康熙十一年,任浙江巡撫,加兵部侍郎銜。
體恤下層,關心百姓疾苦
田逢吉從小在農村長大,他體恤下層,關心百姓疾苦。有一次,他奉命到淮南賑災時見到的是滿目瘡痍,流民遍地,便奏請皇上寬逃人禁,使逃亡之眾可隨地收養。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 從而救活了無數災民。
“以病告歸”
幾年後,田逢吉調任浙江巡撫。當時正值三藩作亂,他坐鎮省城,治理軍務,指揮平叛,日夜勤劬,不敢稍懈。由於他過度勞累, 終致積勞成疾。最後,他不得不向朝廷“以病告歸”,回鄉休養。
注重後代教育
田逢吉回鄉後,一邊養病,一邊注重對後代的教育。他的兩個孫子, 在他的悉心教導下,都很有出息。長孫田長文, 中康熙己丑進士,由教習授鎮海令。 次孫田次何,康熙五十三年(1714)鄉試中舉人,授通州同知。後來又補任長治教諭,他辛勤善誘,獎掖學優,受到群眾稱讚。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一代封疆大吏——田逢吉,在家鄉病逝。[1]
田逢吉墓
田逢吉作為清代名臣,在其去世後,皇帝即頒旨官贈其祖父田可耘為通奉大夫,內國史院學士加一級。敕封其父田馭遠為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級,加封通奉大夫,內國史院學士。村內至今留有一副頌讚其歷史功績的對聯門匾:“名流翰院光留良戶,德惠浙江史匯長平”,橫額:“來驥天南”。
田家住在良戶村東北的閣老寨,祖墳在十里外的山上。[2]
田逢吉的私邸
良戶村位於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內,唐代郭田兩姓家族在此建村,古稱兩戶,是清代高平號稱“三閣老”之一的浙江巡撫田逢吉故里。整個村落選址講究,古街幽深,古屋鱗次櫛比,門樓顯赫,古匾斑駁,民風淳樸,“三雕”精美。特別是村內隨處可見的窗台石、門檻石,無不雕有動物、花卉圖案,可謂一絕。
良戶村侍郎府侍郎府位於蟠龍寨的正前方,是田逢吉的私邸,也叫田府,是蟠龍寨的主要建築,坐北朝南,一進四院。雄偉高大的侍郎府,高門大戶,斗拱十餘層,門檻很高,一個巨大的磚雕照壁與門樓相對應,磚雕上用巨大的麒麟、海水、花卉、鳳凰、壽山、靈芝、火球、以及各種雜寶構成,總的寓意是“壽山福海”,十分精美,動人心魄。入大門經影壁向右經過很深的胡同進入後院,向左進入侍郎府的前院,侍郎府的前院為一狹長院落,與侍郎府正院的空闊高大形成鮮明的對比,正院大門裝飾稍微樸素,映門院牆之上仍有磚雕素面照壁,向北進入侍郎府,院內為一寬敞的方形院落,迎面可見三間大廳十分高大豪華,用材碩大,麒麟、鳳凰、耕牛等雕塑十分精巧,兩側廂房門窗裝飾亦很精巧,這個院落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侍郎府大院明顯強調空間的秩序感,在南北中軸線上次第排列門屋、廳房、內室,特別突出了前廳的豪華莊嚴與等級森嚴,體現了天地君親師的嚴格秩序,並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佈局上具有坎宅巽門的風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