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逢吉
田逢吉,生于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四(1629年),字凝只,号沛苍。高平良户人,自幼聪明好学,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田氏一族曾是高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田逢吉为清代康熙年间重臣,书香门第,耕读传家。
目录
生平简介
经历
顺治十二年(1655),田逢吉考中进士,被朝廷选为庶吉士,顺治十四年,任内翰林国史院编修、日讲官。顺治十六年,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康熙年间,升任内秘书院侍读学士。 在翰林院时,他曾任庚戌主试,坚持公平公正。选拔士子彦俊,经他选拔的来自孝感、安溪、遂宁、太仓、昆山、即墨、武进、猗氏、平湖等地的诸公,先后皆为清廷的名臣。 康熙五年,田逢吉任国史院学士时,朝廷曾组织大臣们商讨如何征收税赋的问题。当时有人提出由国家出谷贷民,到秋天粮食长成以后再少收其利息。田逢吉站出来反对说:“这和青苗法有什么不同呢?恐反而累民”,结果“出谷贷民”的办法被否决。 康熙九年,任会试副考官、户部右侍郎。康熙十年,任日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康熙十一年,任浙江巡抚,加兵部侍郎衔。
体恤下层,关心百姓疾苦
田逢吉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体恤下层,关心百姓疾苦。有一次,他奉命到淮南赈灾时见到的是满目疮痍,流民遍地,便奏请皇上宽逃人禁,使逃亡之众可随地收养。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从而救活了无数灾民。
“以病告归”
几年后,田逢吉调任浙江巡抚。当时正值三藩作乱,他坐镇省城,治理军务,指挥平叛,日夜勤劬,不敢稍懈。由于他过度劳累, 终致积劳成疾。最后,他不得不向朝廷“以病告归”,回乡休养。
注重后代教育
田逢吉回乡后,一边养病,一边注重对后代的教育。他的两个孙子,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都很有出息。长孙田长文, 中康熙己丑进士,由教习授镇海令。 次孙田次何,康熙五十三年(1714)乡试中举人,授通州同知。后来又补任长治教谕,他辛勤善诱,奖掖学优,受到群众称赞。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一代封疆大吏——田逢吉,在家乡病逝。[1]
田逢吉墓
田逢吉作为清代名臣,在其去世后,皇帝即颁旨官赠其祖父田可耘为通奉大夫,内国史院学士加一级。敕封其父田驭远为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加封通奉大夫,内国史院学士。村内至今留有一副颂赞其历史功绩的对联门匾:“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
田家住在良户村东北的阁老寨,祖坟在十里外的山上。[2]
田逢吉的私邸
良户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内,唐代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建村,古称两户,是清代高平号称“三阁老”之一的浙江巡抚田逢吉故里。整个村落选址讲究,古街幽深,古屋鳞次栉比,门楼显赫,古匾斑驳,民风淳朴,“三雕”精美。特别是村内随处可见的窗台石、门槛石,无不雕有动物、花卉图案,可谓一绝。
良户村侍郎府侍郎府位于蟠龙寨的正前方,是田逢吉的私邸,也叫田府,是蟠龙寨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一进四院。雄伟高大的侍郎府,高门大户,斗拱十馀层,门槛很高,一个巨大的砖雕照壁与门楼相对应,砖雕上用巨大的麒麟、海水、花卉、凤凰、寿山、灵芝、火球、以及各种杂宝构成,总的寓意是“寿山福海”,十分精美,动人心魄。入大门经影壁向右经过很深的胡同进入后院,向左进入侍郎府的前院,侍郎府的前院为一狭长院落,与侍郎府正院的空阔高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正院大门装饰稍微朴素,映门院墙之上仍有砖雕素面照壁,向北进入侍郎府,院内为一宽敞的方形院落,迎面可见三间大厅十分高大豪华,用材硕大,麒麟、凤凰、耕牛等雕塑十分精巧,两侧厢房门窗装饰亦很精巧,这个院落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侍郎府大院明显强调空间的秩序感,在南北中轴线上次第排列门屋、厅房、内室,特别突出了前厅的豪华庄严与等级森严,体现了天地君亲师的严格秩序,并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布局上具有坎宅巽门的风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