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由日本回來了

《由日本回來了》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目錄

作品欣賞

七月二十五日

今天是禮拜,最後出走的期日到了。自華北事變發生以來,苦慮了十幾天,最後出走的時期終竟到了。

昨夜睡甚不安,今晨四時半起床,將寢衣換上了一件和服,踱進了自己的書齋。為妻及四兒一女寫好留白,決心趁他們尚在熟睡中離去。

昨夜由我的暗示,安娜及大的兩個兒子,雖然知道我已有走意,但並不知道我今天便要走。我怕通知了他們,使風聲伸張了出去,同時也不忍心看見他們知道了後的悲哀。我是把心腸硬下了。

留白寫好了,連最小的六歲的鴻兒,我都用「片假名」《日本的楷書字母》替他寫了一張紙,我希望他無病息災地成長起去。

留白寫好了,我又踱過寢室,見安娜已醒,開了電燈在枕上看書,自然是因為我的起床把她驚動了的。兒女們縱橫地睡着,均甚安熟。

自己禁不住淌下了眼淚。

揭開蚊帳,在安娜額上親了一吻。作為訣別之禮。她自然不曾知道我的用意,眼,沒有離開書卷。

吻後躡木屐下庭園,花木都靜靜地立在清晨的有涼意的空氣中,尚在安睡。

梔子開着潔白的花,漾着濃重的有甜味的香。

兒們所掘的一個小池中,有兩匹金魚已在碧綠的子午蓮葉間浮出了。

我向金魚訣了別,向梔子花訣了別,向盛開着各色的大蓮花訣了別,向園中一切的景物訣了別。心裡默禱着妻兒們的和一切的平安,從籬柵缺口處向田隴上走出。正門開在屋後,我避開了正門。家前的籬柵外乃是一片的田疇。稻禾長已三四寸,色作深青。

璧圓的月,離地平線已不甚高,迎頭望着我。今天怕是舊曆六月十六日吧。

田塍上的草頭宿露,濕透了我的木屐。

走上了大道,一步一回首地,望着妻兒們所睡的家。

燈光仍從開着的雨戶露出,安娜定然是仍舊在看書。眼淚總是忍耐不住地涌。

走到看不見家的最後的一步了。

我自己畢竟是一個忍人,但我除走這條絕路之外,實在無法忍耐了。

自事變發生以來,憲兵、刑士、正服警察,時時走來監視,作些無聊的話語。這些都已司空見慣,倒也沒有什麼。但國族臨到了垂危的時候了,誰還能安閒地專顧自己一身一家的安全?

處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自己現在所走的路,我相信正是唯一的生路。

妻兒們為了我的走,恐怕是要受麻煩的吧。這,是使我數日來最懸念的事。

昨晚,安娜知道了我有走意,曾在席上告誡過我。她說:走是可以的,只是我的性格不定,最足擔心。只要我是認真地在做人,就有點麻煩,也只好忍受了。

女人喲,你這話是使我下定了最後決心的。

郭沫若《由日本回來了》原文欣賞

你,苦難的聖母!

沿途的人家都還是關閉着的,街路上的電燈都還朦朧着做着夢的眼睛。

路上只遇着了些配報的人。配報者有的投我以頗含驚異的一瞥。

電車還沒有開動。走了兩個車站,看見在站口上已有兩三人在等車了,我也就走到月台上去等着。

兒們醒來,知道了我已出走,不知道是怎樣的驚愕。

頂小的可愛的鴻兒,這是我心上的一把劍。兒,望你容恕你的父親。我是懷抱着萬一的希望的,在不久的將來,總可以再見。電車開來了,決絕地踏上了車去。

五點半鐘的光景到了東京,又改乘汽車趕赴橫濱友人家,在那兒借了套不甚合身的洋服和鞋襪來改了裝。九點半鐘的時候,友人偕我到車站,同乘「燕號」特別快車,趕赴神戶。

這位朋友,我現在還不好寫出他的姓名,車票、船票、一切等等,都是他替我辦的。我不知道應該怎樣感謝他。

沿途都還在出兵。靜岡驛有兵車一駕停着,正待開發。月台上有許多男女,手拿着太陽旗在送行。其中有許多穿着制服的高等學校學生和許多中、小學生。

沿途的人家也都插着旗幟表示難送。有標語橫張着,大書「歡送皇軍出征」。

「燕號」車中也有不少的軍人。我們坐的二等,在我旁邊便坐着一位步兵少佐,手裡拿着一卷油印的軍事計劃書,時而展閱。我偶在瞥見有「第一作戰計劃」、「第二作戰計劃」等字樣。

太陽正當頂,車中酷熱。田裡的農人,依然孜孜不息地在耘着稻苗。

火車一過身,路線旁拿着小旗的兒童們有的在歡呼「萬歲」。

下午五時半到達神戶,坐汽車直達碼頭,平安地登上了坎拿大公司的「日本皇后號」(Empress of Japan)的A Deck(頭等艙)——平生第一次坐頭等艙,有如身入天堂。但是,家中的兒女,此時怕已墮入地獄吧?假使在這樣舒服的地方,得和妻兒們同路,豈不是也使他們不致枉此一生?

友人把我送上了船,他告辭先走了。

船是九點鐘開的,自己因為含悲茹痛便蟄居在艙中,從開着的圓窗孔望出,看着在碼頭上送行的人們。也有些人在投紙卷,五色的紙帶在碼頭與船間的空中形成着玲瓏的纓絡。

鏘琅,鏘琅,鏘琅……

船終竟離岸了。

五彩的紙纓絡,陸續地,斷了,斷了。

船上的人有的把紙帶集成一團投上岸去,岸上的又想把它投上船來,然而在中途墜落了——落在了下面的浮桴上。

向住了十年的島國作了最後的訣別,但有六條眼不能見的紙帶,永遠和我連繫着。

二十六日

今天依然快晴,海上風平浪靜。

一個人坐在艙中寫了好幾封致日本友人的信。對於日本市川市的憲兵分隊長和警察署長也各寫了一封,道謝他們十年來的「保護」的殷勤;並懇求對於我所留下的室家加以照顧。

寂寞得不能忍耐,想到三等艙里有一位C君,他是在二十二日的夜裡到我寓里來辭過行的。我們雖然將要同船,但我那時沒有告訴他。

要聽差的把他叫了來,C君吃了一驚。

——先生,你一個人嗎?

——是的,我一個人。

以後好一會彼此都沒有話說,連C君都有點淚潸潸了。

想起了十四日那一天,寫給橫濱友人的那首詩。那是寫在明信片上寄給他的,用的不免是隱語。他的來片也是隱語,說青年會有西式房間十八、二十、二十四號等,設備均甚周全。青年會者神戶也,西式房間者外國船也,號數者,開船的日期也。日本報雖然天天傳着緊張的消息,但要和妻兒們生離,實在有點難忍。因此,我便選定了二十四號那最後的一隻。實則二十四乃是橫濱出帆的日期。

廿四傳花信,有鳥志喬遷。

緩急勞斟酌,安危費斡旋。

託身期泰岱,翹首望堯天。

此意輕鷹鶚,群雛劇可憐。

想起了二十四日那一天,預想到回到了上海的那首七律。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這是用的魯迅的韻。魯迅有一首詩我最喜歡,原文是: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第七句記得有點模糊,恐怕稍微有點錯字。

原詩大有唐人風韻,哀切動人,可稱絕唱。我的和作是不成氣候的,名實相符的效顰而已。但寫的時候,自己確有一片真誠,因此工拙也就在所不計了。

細細考慮起來,真的登了岸後,這詩恐怕是做不出來的。民四(一九一五年)「五七」回國時的幻滅感,在興奮稍稍鎮定了的今天,就像亡魂一樣,又在腦際飄蕩起來。那時因日本下了哀的美敦書,我愴忙地回國,待回到上海而袁世凱已經屈服了。

一隻愛用了十幾年的派克鋼筆,倒的確和着家室一同被拋在日本了。

但是,纓呢?如有地方可以請,該不會是以備吊頸用吧?

有妹子在西湖,妹倩在那兒經商,到了上海後或者就往西湖去看望我二十五年來不曾見過面的骨肉。

離開四川二十五年,母死不曾奔喪,兄逝不曾臨葬,有行年九旬的老父,如可能,也想乘着飛機回去看望一次。

四川的旱災也是該得去踏訪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立定大戒:從此不吃酒,不吸煙,不接近一切的逸樂紛華;但要鍛煉自己的身體,要有一個拳斗者的體魄,受戒僧的清規。

我在心中高呼千萬遍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之名以為鑑證:金石可泐,此志難渝。

自己是很清明的,並沒有發狂。

下午在小艇甲板上遇着一位阿富汗斯坦的商人,能操英語、日語。他約余投環作庭球式的戲,應之。

戲可一小時,流了一身大汗。海風吹盪,甚感快慰。

海水碧青,平鋪直坦,略有漣漪。

阿富汗人連連說:跳下去游泳吧,跳下去游泳吧!

但怎樣上船呢?我問他。

他把頭偏了幾下。

那人是穆罕默德教的信徒,據說該教中人反對跳舞。

洗了一次澡。

自己隨身穿着的一條短褲,已被汗漬,自行漿洗了一次,在電風扇上吹乾之。

這短褲和一件布日本服,都是安娜替我手制的,我將要永遠保藏着,以為紀念。

傍晚,C君邀了幾位朋友來談話。見我衣不合身,爭解裝相贈,但是,不是過肥,便是過瘦,不是過短,便是過長。據這樣看來,我自己似乎最合乎「中庸」了。我這樣說出了,惹得大家好笑。

船上的水手和聽差的,幾乎全部都是廣東人。他們發起了一個「慈善會」,正在募捐。所謂「慈善」者乃是對於抗敵戰士之慰勞。因為是在外國人的船上,不好明目張胆地使用救亡抗敵那樣的名目。

執事的人到了我房裡來,有一位男裝的廣東女士,普通話說的滿好。

她說,他們要捐錢去慰勞華北的抗敵將士,到了上海立刻便要獻給政府,請替他們送到前方去。

她說,船上的中國同胞都很關心,很想知道一些詳細的情形,關於國際的和國內的,尤其關於日本的。本日晚他們要在三等艙中開一次大會,要請幾位從歐美回國的人和從日本回國的人講話,還有些餘興,要唱廣東戲。

聽了這些話,感覺着十分的愉快。他們要我捐,我也就捐了五元。這五元的「慈善」,實在是慈他人之善。我出家時,身上只帶了五毛錢的電車費。然而我現在的錢包里已有五十塊大洋了。這都是那位橫濱朋友的慈善事業。

慈善會我沒有出席,因為我並沒有用本名。三等艙中客人最多,恐有面熟的,反感不便。

二十七日

晨五時起床。

昨夜十時半就寢,睡甚安穩。

吃早餐時,會普通話的廣東女士走來報告。

她說,昨晚的會成績很好,捐了四百塊錢的光景。有一位參加了英王加冕禮回來的人最先演說。據說,中國和英國已有協商,中國政府將以最小的犧牲收回全部失地(她在「最小的犧牲」那五個字上說得最用力)上台時備受熱烈的鼓掌歡迎,下台時卻沒有人鼓掌。大約因為聽的多是廣東人,不懂普通話的原故吧。

這位女士短小精幹,而且說話也似乎頗懂得「幽默」。

清晨,在枕上又做了一首詩。

此來拼得全家哭,今往還當遍地哀。

四十六年餘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吃中飯時廣東女士又來報告,說下午二點半便要到上海了。

我顧慮到自己的衣履太不合身,問了問她:船上的賣店有沒現成的可買?

她說:有是有的,但價錢很貴。他們用的美金,一條褲子買起來也要費你七八十塊中國錢,你何苦把錢給外國人賺呢?我看你忍耐一下,到上海買合算多了。

我感謝了她的忠告。

她又問我:中國究竟打不打?

我說:論理呢,早就是應該打的;不過究竟能打不能打,我不得而知。

她有點失望的樣子。

在上甲板上又遇着那位阿富汗商人,並排着在甲板上散了一回步。

我問他回教人普通行禮的方法是怎樣。他把兩手向胸前操着,把上身略略屈了一下。他說,就是這樣,和中國的打拱差不多。

我請他唱首阿富汗的歌給我聽。

他一面走着,毫不猶豫地便低唱了起來。人是那樣的魁梧,歌聲卻清婉如女子。歌意我是不懂的,他替我用英語翻譯了一下:

"I love you,I love you,

You are my sweet-heart……"

蓋乃情歌也。

——Have you sweet-heart?

——Yes,I have.

——Chinese or Japanese?

——Chinese and Japanese.

——Oh,have you many,many?

——No,I have only one,because she is Japanese girl and become my wife.

——Oh,so.But I like more Chinese girl than Japanese.

——Why?

——Because Chinese girl is very,very fine.

阿富汗商人很愉快地談着,但他卻沒有想到我自己的心裡是含着悲戚的。

廣東女士又走來了,她說,稅關要來檢查行李了,請你把行李收拾好,叫聽差的提到上甲板來。

我告訴她,我是什麼行李也沒有的。

她躊躕了一下,把手中卷着的一本便裝書展開來,原來是我的《北伐》。

——好不?——她說,——請你替我簽個名?

——你怎麼知道我呢?

——我看見過你的相片。昨晚我們來捐錢,我早就認出你了,但我沒對別人說。我看見你用的假名叫Young Pat-ming,我曉得這裡一定是有原故的。這《北伐》上也有你的相片,不過是瘦得多。你現在壯了。

我自己沒帶筆,走進「紗龍」去,在《北伐》的第一面上替她題了兩句舊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自己是壬辰年生的,今年四十六歲。想起了十幾年前,在上海城隍廟曾被一位看相的人開過玩笑,說我四十六歲交大運。此事是記在我的一篇雜文《湖心亭》裡面的。忽然憶及,頓覺奇驗。所謂「大運」者,蓋生死大運也。

海水呈着嫩黃的顏色了。

1937年8月1日脫稿[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