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由電影(長津湖)想到的(林海亮)

由電影(長津湖)想到的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由電影(長津湖)想到的》中國當代作家林海亮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由電影(長津湖)想到的

中美近幾年大鬥法,大有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之勢。全世界排第一、第二的兩大經濟體,幾乎排第一、第二的兩大軍事強國,斗什麼斗?又有什麼好鬥的?斗則兩相其敗,和則兩相其利,難道真的雙方要擺開架勢,真槍實彈開干不行?難道真的是要世界毀滅,毀滅世界不行?相信這道理傻瓜都懂,但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卻很難很難。我們中國有言道:來而不往非禮也!一方一味地野蠻打壓,終致另一方十足的反彈制肘,在此背景之下,電影《長津湖》在十一國慶假期熱播,講一下過往歷史,長一下國人志氣,就顯得十分應時,十分必要了。

昨晚我專門帶小孩去看了電影,當作對他進行的一場愛國主義教育,三個小時看下來,心頭有一絲激動,順便寫下如下幾句。

一、先來了解一下歷史:長津湖戰役

長津湖戰役發生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時間: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歷時28天。

地點:朝鮮長津湖地區。

參戰雙方:中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近15萬人;美方:美軍第10軍,約10萬。

形勢:當時美軍直逼朝鮮政府臨時所在地——江界,大有消滅、驅逐朝鮮政權,直抵中朝邊境,兵臨城下之勢。

過程:第9兵團採取「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戰術、戰略,10餘萬官兵冒着零下30-40度的嚴寒,翻山越嶺,隱蔽接敵,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千難萬險,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預設戰場,並通過大範圍的穿插迂迴包抄,成功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截為5段,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利態勢。

戰果:志願軍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雙方傷亡:我方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美方陣亡2500人,凍傷7000餘人,凍死數百人。

1952年9月第9兵團從朝鮮回國,車行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要司機停車,下車後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深深鞠躬,這位滿頭花白的將軍淚流滿面,不能自持⋯⋯

戰爭的慘烈和傷害可見一斑!

縱觀參戰雙方,一方是剛剛打完二戰,政治、軍事、經濟實力超強,武器現代化程度最高,軍事技術和實力最強,可謂一切都武裝到牙齒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及其聯合國軍;一方是剛剛打完內戰,立國不久,當時國情有點積重難返,剛剛從小米加步槍走出的軍事裝備落後,武器不能自產自結自足,軍事、經濟全面落後的第三國家中國。但最終孰勝孰負,勝負的天平最終偏向誰,一目了然,戰爭的最終結果始終說明了一個真理:我們雖然一時落後,並且付出沉重代價,但一切的帝國主義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正義終將戰勝一切。

二、對電影的感受

一是精彩。

聽說國慶期間10月1日至3日,《長津湖》已經連續3天單日票房超4億,屢創中國內陸影史國慶檔單片單日票房紀錄,不斷刷新,令人嘆為觀止,且有一路凱歌,最終破總票房50億之巨勢。影片評分7.6分,接近優秀云云。這首先說明這是一部好電影。但讓我打分可能只會打7分。它除了總體拍得不錯以為,最大的精彩來源於在合適的時候做對了合適的事情:在美帝對我方的持久變相,變本加厲長期瘋狂打壓,特別是頻頻打台灣牌,撩撥民族傷口、挑動民族分裂大背景下的一次民意反噬和民族主義覺醒的總爆發罷了。起碼我是帶着激勵信心,振奮精神,長我民族意志和浩然正氣的心態去觀看影片的。相信我的這一個體體現,也即是全國十四億觀眾的整體體現,這兩者唯一的區別在於點與面關係的區別,他們始終是和諧統一的:因為沒有哪一個炎黃子孫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不仇恨外部敵對勢力刻意的欺壓和分化、分裂!

電影整體氣氛恢宏,內容豐富而豐厚,氣勢悲壯而浩然、浩蕩,有天地正氣充盈流淌,有民族正義和民族英雄主義的號角在凜冽吹盪、傳承、飛揚,有中朝友誼的天地正氣在豐盈、豐滿,有電影裡與外,有形與無形的事物在交相互映,互為統一;還有電影故事情節的安排與匠心,戰鬥場景的精細、深入刻畫與通過現代科技技術手段逼真而真實的再生、還原,以及整體述事的寬闊和完整,同時對戰爭的殘忍與殘酷的多重表現與刻畫、還原,再到無聲的控訴、揭發,再到人性光輝的揭示、再造與重構,還有電影畫面語言和場景的表現、表達和選取,都是精彩有加,絲絲入扣,振奮心靈,激盪人心,電影的總體營造是充分而成功的。這些熱烈而熱鬧的方面,最終生成一個「精彩」的整體,俘獲觀眾人心,獲取票房的巨大成功。我特別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倒不是戰鬥的畫面,而是巍巍崇山峻岭上長城畫面的精彩截取與定格,它瞬間生成心靈的震撼與感動,卻永遠定格於腦海深處,充分揭示、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鬥爭精神和萬古長青的民族大義與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還有就是軍隊入朝過程中美機瘋狂隨機肆意射殺時的殘忍、殘酷、殘暴、冷血和由此生成的對英雄的崇敬、崇拜,對敵寇的痛恨、詛咒!它們都是震懾靈魂的,最終統一於電影總體的精彩當中去。

二是不足。

首先,整體敘事略顯拖沓,特別是開頭的一段,有點「散」「慢」「疏」,跟主題有些許的「陌生感」與「分離感」,未能做到環環緊扣,邏輯嚴密,懸念徒生,出奇制勝。當然這可能是「門外漢」吹毛求疵的話,但卻是觀眾最直接的觀感和直覺,不吐不快。

其次,幾個戰爭場面的表現有雷同、重複、重疊、累贅之感:由剛開始的震撼、生動、激越,再到後來的習慣、熟悉,「炒冷飯」般的漠然與平靜,這裡面似乎電影的語言運用並不十分成熟與老練,有那麼一點「黔驢技窮」,無法盡情舒展的況味,無法進一步營造更大的驚喜、驚奇與新鮮感。這一點連我小孩看後也有點成見和不滿,這不能不說是電影的一個敗筆,也是電影沒法打到9分優秀的軟肋之所在。我在看電影後半段多少已有「昏昏欲睡」之感。除此之外,它還有那麼一點點「趕」的味道——為電影而電影,應節上市要緊。同時,電影畫面,特別是敵我雙方殊死搏鬥的場景,有似曾相識之感:在10多年前美國反映二戰諾曼底登陸的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雷霆救兵》當中,我們很容易找到相同的記憶和殘存。

再者,電影整個敘事架構有點壓縮和偏窄,電影畫面總是集中於「點」上,似乎欠缺更宏大的背景交待和拓展,有手腳放不開之感:這包括戰爭背景的整體交待、畫面選景的遠、中、近的選取和交換、共生,和人物性格的更加細入刻畫和表現的缺乏和不足等等。

三、由電影之外想到的。

我們要永遠記取歷史。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了足足70年有多了,歷史沉重的烽煙已經漸行漸遠,對於在紅色背景下成長的我們而言,可以這樣說,忘記歷史,其實就是另一種對祖國的背叛和疏離。我們在學習、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的同時,更加要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要永遠記住共和國的奮鬥史、鬥爭史、光榮史,以史為鑑,永記忠烈,永存浩氣,繼往開來,傳承發揚,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我們中華民族5000的光輝歷史證明,我們獨立自主,艱苦奮鬥,頂天立地,浩氣長存,從來不懼怕任何欺壓與挑戰,我們做好自己一切應該做好的事情,準備好自己一切應該準備的事項,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奮鬥進取,有充分的信心、實力和能力應對一切強加在我們頭上的任何不公和藐視,只要條件和時機一成熟,我們振臂高呼,雷霆萬鈞,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一拳就可以把一切的黑暗勢力砸得稀巴爛,還我朗朗乾坤![1]

作者簡介

林海亮,東方散文簽約作家,在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街道辦事處工作,中國詩歌網註冊詩人,業餘喜愛古典、現代詩歌和散文創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