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甲骨 中國古代占卜時用的龜甲和獸骨。

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先民對天地神明充滿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勝仗、近日有無災禍等大事,還是能不能順利分娩等日常事務,都需要率民事神以求天啟。當年在龜甲上刻下蔔辭的人或許難以想象,這些文字在後世將成為解密當時社會、文化、軍事、宗教甚至天文氣象的重要鑰匙。[1]

其中龜甲又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稱為甲骨。[2]

中國最早的甲骨發現於距今8600—7800年的舞陽賈湖遺址二、三期文化層舞陽甲骨。最早為清代學者王懿榮發現並刻有文字(甲骨文)的甲骨,則是距今3000餘年的河南安陽殷墟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 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萬片左右,對甲骨的研究包括釋讀、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斷代研究和社會歷史考證等。研究的一般步驟是整理、綴合、墨拓、分類、分期、著錄、釋讀和綜合研究。

目錄

甲骨的整治與占卜

使用甲骨進行占卜,要先取材、鋸削、刮磨,再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鑽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菱形的凹槽,此過程稱為鑽、鑿。然後用火灼燒甲骨,根據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紋判斷凶吉。

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的步驟。商人用牛的肩胛骨或者烏龜殼占卜,必須先進行修整。龜要煮、剔、鋸、磨,清理乾淨後,還要將背甲與腹甲相連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甲橋)鋸開,使背甲與腹甲分開,背甲一般還要從當中鋸成兩塊,有的還要再加工或者在其中部鑽個孔。肩胛骨主要是用牛的肩胛骨,它反面有直立的骨脊,先要把它鋸平,然後把骨臼下部切掉一部分,有的還要切臼角,再刮磨光滑。

修整好以後,第二步是鑿與鑽。鑿是棗核形和長方形的凹槽,多數是用刀挖成的。鑽是指鑿旁的圓的或者半圓的洞,是用鑽或者用刀挖成的。

接著是占卜的人提出占卜的事項。後是燙,要用燃燒後硬木枝條的頂端,放在鑿槽或者鑽裡頭燙。邊燙邊吹,甲骨正面就出現卜字形的裂紋。占卜的人就根據裂紋的走向,來判斷這個卦是好還是壞。關於當時商代人如何確定裂紋的好壞,我們現在也不大明白,但可以肯定,那時是有一定規則的。

最後是刻卜辭。占卜完以後要在卜兆的旁側刻辭,刻辭包括占卜的時間、卜問的人,卜問的事項以及應驗的結果等內容。[3]

甲骨的發現

甲骨文在1880年間,陸續在中國各地發現,只是當時被當作中藥的藥材使用。直到1899年(光緒25年),才被學者認識到它是極具學術價值的重要文物,從此甲骨擺脫了藥材的命運,成為珍貴的學術史料。同時,卻也成為盜掘者爭相追逐的目標。

1928-1937年,在中國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十五次考古發掘工作,這是全世界第一次針對甲骨文的科學發掘,共獲得甲骨約兩萬五千片。這十年的發掘,不只讓史語所成為全世界收藏甲骨數量最多的單位,更累積豐富的田野考古資料,為考古學、漢字學與歷史學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4]

1936年,發掘的YH127坑,出土甲骨一萬多片,是全世界出土甲骨數量最多的一次,整坑的甲骨堆積,其實就是殷商王室的「國家檔案館」, 保存了完整的王室檔案,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檔案之一。

2018年8月30日,中國河南殷墟考古近日取得重要收穫,發掘出商代晚期無字甲骨坑、道路、大墓以及車馬坑等重要遺跡。其中出土甲骨165片,屬於貴族使用的甲骨,與商王使用的甲骨有差別,顯示商王使用的甲骨整治和占卜手法更嫻熟。[5]

甲骨文中觸摸厚重歷史

是中國古代比較完整的一種文體。

甲骨文的出土發現,將漢字乃至世界承認的中華文明提前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商代。商朝晚期用於占卜記事,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目前還有許多文字未被釋讀出來,是中國古代比較完整的一種文體,將漢字乃至世界承認的中華文明提前至距今4千年左右的商代。

最早發現甲骨文者為清末官員兼金石學家王懿榮,是學術界基本認同。甲骨研究已形成「甲骨學」,是中國考古學分支學科。

甲骨文不但是殷商時期最重要的國家檔案,更是漢字目前能追溯到的最早根據。殷商時期就以甲骨占卜發布天氣預報,連下雨會不會挾帶冰雹都能預測出來![6]

2019年11月1日,社會各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

甲骨學

甲骨學(英語: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國上古時期甲骨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甲骨學可分為狹義甲骨學和廣義甲骨學。

狹義甲骨學

狹義甲骨學局限於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門古文字學。[7]

目前台灣中研院典藏的甲骨文有兩萬五千片,是全球收藏數量最多的機構,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龜甲,長四十四公分,寬三十五公分。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全球數量最多的甲骨文,文化總會最近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要把甲骨文登錄「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台灣政府首度以國家典藏的文獻檔案,申請登錄「世界記憶名錄」。[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定明年初投票表決台灣這項申請,為了爭取國際支持,台灣設置了一個專屬網站,展開國際宣傳。禮拜六還將在台北舉行「甲骨文與文化記憶」論壇,將有美英法日和中國大陸的學者參加。

廣義甲骨學

舉凡以甲骨卜辭為承載體論述上古歷史文化皆得納入,這包括整合古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歷史文化學、歷史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材料來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記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辭的一些自身規律,這是一門多元的專門性學科。

1930年代以來,隨著學者對甲骨卜辭的更深入的認識,以及對卜辭背後的一些內在規律的認知,甲骨學與甲骨文這兩個概念逐漸分開。

1931年,週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王宇信強調,甲骨文是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對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價值在於文字釋讀學之外的甲骨學,並隨著甲骨學的發展,愈益為學者所認識。

甲骨學則是對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規律的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探究,並以此為基礎來窺視上古的歷史、社會、習俗。不能把甲骨文與甲骨學混為一談。

古老的甲骨文年輕的甲骨學

2016年10月28日,一則發在報紙上的「懸賞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對破譯未釋讀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

甲骨文百餘年的研究史上,雖然幾次出現破譯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轟動效應的種種「新方法」,但在「轟動」過後,並沒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釋工作有所前進。

有人說,商代的甲骨文簡直就是當時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有專家認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圖書和檔案。但從目前來看,對這部「百科全書」的閱讀與理解還遠沒有達到深入與全面。

百年來,為解讀中華文化基因,幾代學者著述不輟,他們或收集著錄,或考釋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蘊藏的古代社會奧秘,探索甲骨文的腳步從未停滯。然而,後繼乏力是甲骨文與甲骨學研究長期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甲骨文研究一度進入「低迷」,尤其是文字破譯工作。

甲骨文早期表意文字,有一定的不規則性,容易釋讀的早就被先人破譯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將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勢得到改觀,讓更多的有誌之士來參與到甲骨文的工作中,也讓更多的人學好漢字、用好漢字、愛上漢字、傳播漢字。[9]

視頻

小學堂甲骨文 - 中央研究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