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申脈穴——補陽益氣

申脈穴
申脈 [原圖鏈結原]
[1]
圖片來自baidu


申脈穴,中國古代的《醫宗金鑒》中,有一首關於申脈穴的歌訣:「腰背脊強足踝風,惡風自汗或頭痛,手足麻攣臂間冷,雷頭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聾鼻出血,癲口肢節苦煩疼,遍身腫滿汗淋漓,申脈先針有奇功。」這首歌訣,說的就是申脈穴的作用功效, 對於足踝紅腫、手足麻木、乳房紅腫、頭汗淋漓等症,有良好的療效。

目錄

位置

申脈穴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脈交會穴,通於陽蹺脈。

穴名釋義

  • 穴名解釋
  • 申脈。申,八卦中屬金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脈氣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來自膀胱經金門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氣,其性偏熱(相對於膀胱經而言),與肺經氣血同性,故名。[1]
  • 鬼路。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一是金門穴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二是崑崙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鬼路名意旨在強調穴內氣血的經水部分,故名鬼路。
  • 陽蹺。陽,陽氣也。蹺,蹺脈也。本穴物質中既有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性同蹺脈之性,故名蹺脈。
  • 足太陽陽蹺脈之會。同陽蹺名解。
  • 穴位含義: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一為經部經水,其量少,二為天部的溫熱之氣。
  • 運行規律:經水循膀胱經下行,陽氣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申脈穴

補陽益氣,疏導水濕。[2]

主治

失眠、頭痛、眩暈、腰腿痛、足踝關節痛、下肢痿痹、目赤腫痛等。經常按摩申脈穴還可以治療祛寒症、增進耐性。

操作

  • 治法原則:虛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實熱則瀉針出氣。
  • 針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脹。
  • 艾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每天一次灸5~20分鐘,可改善頭痛、眩暈。
  • 刮痧法:用角刮法從上向下刮拭申脈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治療下肢痿痹。
  • 按摩法:用大拇指按揉申脈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治療目赤腫痛、失眠;
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常按壓申脈穴可改善寒冷症,還可以使精神保持在最佳狀態。

所屬經絡

申脈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

配伍

  • 申脈穴配腎俞穴、肝俞穴、百會穴治眩暈。
  • 申脈穴配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 申脈穴配後溪、前谷,治癲狂。
  • 申脈穴配金門、足三里,治頭痛目眩。
  • 申脈穴配足通谷穴、太沖穴、申脈穴、絲竹空穴治癲癇。申脈配大椎、風池治療癲癇。
     
    申脈穴
  • 申脈穴配神門穴、上脘穴、厲兌穴、申脈穴治失眠。
  • 申脈穴配照海:瀉申脈、補照海治療失眠。瀉照海、補申脈治療嗜睡。
  • 申脈穴配外關治療肢體冷痛。
  • 申脈穴配後溪治療目內眥、頸項、肩膊部位等疾病。
  • 申脈穴配承山、大陵、下關治療足跟痛。
  • 申脈穴配解溪、治療足痿無力。
  • 申脈穴配京骨治療鼻衄。
  • 申脈穴配丘墟治療腋下腫,外踝腫痛。

解剖

  • 申脈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骨肌下支持帶、腓骨長、短肌。有外踝動脈網。分布着腓腸神經。皮膚由腓腸神經分布。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帶,限制腓骨長、短肌(腱)於外踝下方的踝溝內。二肌腱穿經支持帶的內面時,有一總腱鞘包繞,以減少肌腱在運動過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淺神經支配。血液供應來自外踝前後動脈、跗外側動脈、腓動脈的跟外側支,以及足底外側動脈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網供應。
  •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腱→距跟外側韌帶。
  • 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
  • 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 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相關論述

  • 《針灸甲乙經》:腰痛不能舉足,少坐,若下車躓地,胵中燆燆然。
  • 《針灸大成》:潔古曰:癇病晝發,灸陽蹻。
  • 《針灸甲乙經》卷八:寒熱頸腋下腫,中脈主之。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勞冷氣逆,腰髓冷痹,腳屈伸難。
  • 《針灸大成》卷六:癇病晝發,灸陽蹺;主風眩,腰腳痛,胞酸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勞極,冷氣逆氣,腰髖冷痹,腳膝屈伸難,婦人血氣痛。
  • 《標幽賦》:頭風頭痛,刺中脈與金門。
  • 《素問•繆刺論第六十三》:邪艿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 《靈光賦》:叫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
  • 《八脈交會穴主治歌》:後溪督脈內眥項,中脈陽蹺絡亦通

熱點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