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等能面
簡介
晶體中電子的准經典運動主要取決於E-k關係,為了表示實際晶體的複雜的能帶結構,常常使用等能面來反映E-k關係,所謂等能面是指由k空間的能量相同的各點構成的曲面。
對於極值在k=0的,有效質量各向同性的簡單能帶,等能面顯然是球面,有效質量各向異性的能帶,等能面是橢球。
能帶理論
能帶理論(英語:Energy band theory)是用量子力學的方法研究固體內部電子運動的理論。是於20世紀初期,在量子力學確立以後發展起來的一種近似理論。它曾經定性地闡明了晶體中電子運動的普遍特點,並進而說明了導體與絕緣體、半導體的區別所在,解釋了晶體中電子的平均自由程問題。
自20世紀六十年代,電子計算機得到廣泛應用以後,使用電子計算機依據第一性原理做複雜能帶結構計算成為可能,能帶理論由定性發展為一門定量的精確科學。
固體材料的能帶結構由多條能帶組成,類似於原子中的電子能級。電子先占據低能量的能帶,逐步占據高能級的能帶。根據電子填充的情況,能帶分為傳導帶(簡稱導帶,少量電子填充)和價電帶(簡稱價帶,大量電子填充)。導帶和價帶間的空隙稱為禁帶(電子無法填充),大小為能隙。
能帶結構可以解釋固體中導體(沒有能隙)、半導體(能隙 < 3 eV)、絕緣體(能隙 > 3 eV) 三大類區別的由來。材料的導電性是由「傳導帶」中含有的電子數量決定。當電子從「價帶」獲得能量而跳躍至「傳導帶」時,在外電場的作用下,未填滿的導帶能帶中的電子產生淨電流,材料表現出導電性。
一般常見的金屬材料,因為其傳導帶與價帶之間的「能隙」非常小,在室溫下電子很容易獲得能量而跳躍至傳導帶而導電,而絕緣材料則因為能隙很大(通常大於3電子伏特),電子很難跳躍至傳導帶,所以無法導電。一般半導體材料的能隙約為1至3電子伏特,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因此只要給予適當條件的能量激發,或是改變其能隙之間距,此材料就能導電。
球面
球面(英語:sphere)是三維空間中完全圓形的幾何物體,它是圓球的表面(類似於在二維空間中,「圓」包圍着「圓盤」那樣)。
就像在二維空間中的圓的定義一樣,球面在數學上定義為三維空間中離給定的點距離相同的點的集合r。這個距離r是球的半徑,球(ball)則是由離給定點距離小於r的所有點構成的幾何體,而這個給定點就是球心。球的半徑和球心也是球面的半徑和中心。兩端都在球面上的最長線段通過球心,其長度是其半徑的兩倍;它是球面和球體的直徑。
儘管在數學之外,術語「球面」和「球」有時可互換使用,但在數學中是明確區分的:球面是一種嵌在三維歐幾里得空間內的二維封閉曲面,而球是一種三維圖形,其包括球面和球面內部的一切(閉球),不過更常見的定義是只包括球面內部的所有點,不包括球面上的點(開球)。這種區別並不總是保持不變,尤其是在舊的數學文獻里,sphere(球面)被當作固體。這與在平面上混用術語「圓」(circle)和「圓盤」(disk)的情況類似。
熱點視頻
各向異性
非均向性(anisotropy),或作各向異性,與各向同性相反,指物體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化學等性質隨方向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特性,例如石墨單晶的電導率在不同方向的差異可達數千倍,又如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亦擁有些微的非均向性。許多的物理量都具有非均向性,如彈性模量、電導率、在酸中的溶解速度等。
各向異性可分為:
磁性各向異性
電性各向異性
光學各向異性
結構各向異性
參考來源
- ↑ 簡立方晶格 S態電子等能面的計算機模擬 ,道客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