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立志出鄉關(陳響平)
作品欣賞
男兒立志出鄉關
我的參軍情結,是從觀看戰爭影片開始。《渡江偵察記》《奇襲》《地雷戰》《地道戰》《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一批經典影片,給了我極大影響,長大當兵也成為我學生時代的理想。
初中的時候,一次課外閱讀,我的語文老師程慶元用地道的湖北麻城話,給我們講解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他極富深情地解讀道: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着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當時的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之意,但一顆青春躁動的心,早已熱血涌動,更加深了我的理想。
後來,我們塆里的九哥、台哥相繼走入軍營,一個是海軍,一個是陸軍。看着他們穿着軍服,威武神氣,令我十分仰望。每次探家回來,塆子裡的人家,東家請、西家接,好不熱鬧,讓我好生羨慕。腦子裡儘是一個少年的英雄夢想。嚮往遠方,嚮往軍營,想上戰場,殺敵立功,騎着高頭大馬,衣錦還鄉。
1979年,我們國家剛剛經歷了一次小規模的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又稱中越戰爭,即1979年2月17日至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後來,這場戰爭延伸為廣義的中越戰爭,是指從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軍事衝突。包括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81年中國收復扣林山、法卡山之戰,1984年收復老山、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之戰,對越拔點作戰,兩山輪戰,對越堅守防禦作戰等。
1979年11月之前,我在黃岡縣但店區溢流河公社同建大隊代銷店任營業員兼任大隊部通訊員,除了售貨,還上傳下達大隊領導的指示精神。每天會收到郵遞員送來的《人民日報》《湖北日報》和《黃岡報》。有一段時間,三家報紙有大篇幅的新聞通訊,介紹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事跡,有的英雄就在鄰村隔壁,讀着這樣的報道,我深受感染,熱血沸騰,更是增強了我要當兵的決心。讓我想起了偉人毛澤東同志《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的七言絕句: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此詩寫於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澤東目睹國力衰敗、民不聊生的慘況,憂國憂民,壯懷激烈,欲走出家鄉去實現更大的理想。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作為當過兵,經歷過解放戰爭的父親,知道戰爭的殘酷,他當時並不太願意我去當兵。正因為他曾當過兵,對軍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怕我在部隊受不了。加上當時對越自衛還擊戰剛剛結束,他只想讓我學個泥工或是木工手藝,在農村有了手藝就不怕沒有飯吃,過個平常小日子沒有問題。
我畢竟是高中畢業,雖然高考落榜,但是受過一定的教育。我太想離開這個小天地了,到遠方闖出一片新天地,我是鐵了心要去當兵。我找到時任民兵連長的遠房舅舅,糾纏着他,讓他幫忙。當時他沒有答應,讓我回去徵求我父親的意見。
我的決心打動了父親,改變了父親的主意。父親說:「你去可以,我把話說在前面,到了部隊受不了那個苦,你不要後悔,更不要當逃兵。否則,後果你是知道的。」我當即表態,決不後悔,決不會當逃兵。由於我當時不滿18周歲,父親利用自已在徵兵辦工作的機會,讓我報了名。
為了當兵,我曾經兩次參加體檢。一次是1978年讀高中時參加招飛體檢,初試的時候,一切都很正常。但到了縣裡醫院體檢,那個醫生讓我雙腿站直,然後趁我不備,用一隻手的手掌,側着往我兩腿膝蓋之間「劈」打一下,手掌沒有打過去,我就沒有通過。
1979年11月,一年一度的冬季徵兵開始。我想這次一定要把握好,考不上飛行員,考陸軍應不會有問題,我要爭取一次性通過。可是,心裡越急越是壞事。那天在縣醫院體檢,輪到我測量血壓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很激動,心臟跳得」咚咚「地響,我自己都能感覺到血壓上涌,雙手發抖,肯定過不了關。果不其然,醫生一量,血壓超標,讓我坐在一邊休息。我當時很着急,臉漲得通紅,眼淚差點急出來了。這個時候,父親走了過來,板着臉對我吼道:「你急個什麼,這有什麼好急的?好好平靜一下,準備再測一次。」父親的一頓訓斥,倒讓我冷靜了好多。過了大約半個小時再測,血壓正常,其它身體指標全部合格。
我穿上新軍裝的第一天,天氣很冷,但我心裡卻很溫暖。想着就要吃國家糧,心裡不知道有多高興。作為一個農村孩子,長大成人以來,我還沒有出過遠門,最遠的就是到過縣城黃州。所以,在我的心目中,「軍人」這個詞彙,神聖而莊嚴。一想到馬上就要告別這個小山村,心裡不知道有多高興。
第二天,聽說部隊接兵幹部李天海,還有一位李幹事,要到我家裡家訪。我早早地在塆子門口等着。大約上午十點多的時候,我站在大門口,遠遠地看到兩位年輕的軍人走在鄉村的小路上。他們一路走着,一路談論着什麼,談笑風生。綠色的軍裝,閃耀在金色的田野上,那一幅美麗圖畫,讓我回味了好久。他們來到我家,非常客氣,溫文有禮,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臨走的頭天晚上,父親母親,姐姐弟弟,聚在一起吃了團圓飯。按照家鄉習俗,對遠行的人,都要請其到家吃一次客餐,不管平時是否有什麼過節,此時這一切都當過眼雲煙。那幾天,全塆3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輪流請我。儘管當時生活條件有限,但鄉親們想方設法為我做好吃的,鮮魚、豬肉、雞蛋、麵條,每家都有特色,一家比一家豐盛。有時我不在家,有的鄉親還用托盤將美食送到我的家裡來。那些天,真的是吃得我油光滿面。
第三天,天剛蒙蒙亮,我推開窗戶,打開大門,門軸咯吱聲間,我看到早晨的村子,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霧氣,遠處的山頂,透出了淡淡的晨曦,新的一天到來了,意味着我將遠走它方,心情很是陽光。我換上剛剛發放的綠軍裝。父母早已等候在堂屋裡,還有前來送行的鄉親們。全塆子裡的長輩、晚輩,齊聚我家,有的送來雞蛋,有的送來盤纏,二元、三元、五元不等。看到我身着綠軍裝,大家喜上眉稍,擁上來拉着我,左瞧瞧,右看看,祝賀我,讚美我,美好的人生就此開始。我只是站着,笑着,沒有說什麼話。
父親作為一名老軍人,當着鄉親們的面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到了部隊,千萬別想家;要聽首長的話,與戰友們搞好團結;訓練的時候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真的上了戰場不能當孬兵;平時要把持好自己,不能幹苕事、壞事!」父親說着,又回憶起了他的當年:「那年我去當兵,是自己偷偷走的。到了上巴河街,碰到解放軍招兵,我就跟着走了。後來才知道是劉鄧大軍的隊伍。在部隊二次立功,三次受獎,成了我國首批預科飛行學員。你到部隊,要為家人親戚爭口氣,為這些鄉鄰好友爭氣,為全塆子的人爭氣,莫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吃過中飯,走出村口,已是陽光燦爛,盤旋在天空中的霧氣早已散去,只是那泥土小路揚起的塵土,將剛穿在腳上的那雙嶄新的解放鞋輕輕地蒙了一層灰。鄉親們前呼後擁,偶爾停下來,就與我說話,有安慰的,也有鼓勵的。說得最多的,就是:「既然出去了,就不要再回到這窮山溝了」。而此時與我而言,真正要告別親人,心裡真是有股說不出的滋味。
也許當時我的年齡有點小,還不到18歲,從來沒有走出那個小山村,兩個姐姐對我不是很放心。臨行前,大姐把我叫到一邊,吩咐我在外要如何如何聽領導的話,如何與戰友們搞好關係;二姐則教我如何洗衣服,特別是教我如何洗淨衣服領子和袖口。聽着姐姐們的千叮萬囑,想着即將要告別這個溫暖的家,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來。看我哭,兩個姐姐也忍不住地哭出了聲音。
鄉親們簇擁着我,為我送行。此時,大家默默地走在我的身後,只聽到沉重的腳步聲,聽不到鄉親們的說話聲。大家一直把我送到塆子盡頭的一口水塘邊。拐過塘角,快要走出送行人視線的時候,我停下腳步,回頭對全塆的人說:「大爺,婆嬸,伯伯、叔叔,哥弟姐妹們,不再送了,回去吧,塘邊風大,我會記住你們的囑咐。」塆里人就不再往前送了。好多的鄉親撩起衣袖褂襟擦着眼淚。此時的我,眼淚再也止不住地往下流。我不敢回頭看,硬着脖子,一直往前走。真正的告別,卻又是那麼的萬般不舍。
此時,總是擔心我的母親,倒顯得很堅強,她站在塘角堤上說:「響伢,莫象個沒得出息的樣子,哭麼事哭,男子漢,要放有志氣點,出去了就莫回來。」就這樣,我一步三回頭地告別了那個小山村,回望站在水塘堤上的鄉親,我狠了狠心,大步地向着集結目的地走去。
與我一起參軍的15個同鄉,此時已經先我到達溢流河公社。我們在公社臨時安排的房間住了一宿。第二天,一輛解放牌軍用汽車,將我們拉到新兵集結地,黃岡縣淋山河鎮一個寬敞的操場上。此時,全縣200多名新兵已陸續到達,操場上一片綠色海洋。我們沐浴着冬月里的陽光,心裡暖暖的。操場周邊,掛着大紅的彩球,車體兩旁張貼着大幅的標語,「一個參軍、全家光榮」、「保家衛國、志在四方」、「歡送親人解放軍」。大概,這是淋山河鎮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喜慶而又熱鬧的場面,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參軍是一種莫大的光榮。
廣場的一角,列隊站着迎接我們的部隊首長,筆挺的軍裝,紅色的帽徽領章,令人羨慕不已。老師曾對我們說:解放軍軍帽上的紅五星象徵着革命,紅領章象徵革命的成功,是用烈士鮮血換來的。此時此刻,看着那一身軍裝,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想着馬上也要同他們一樣,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接兵的錢教導員,相貌堂堂,足有一米八高。他頭戴軍帽,身披大衣,站在講台上,面朝我們這些新兵,顯得威風凜凜,高大而帥氣。他用洪亮的聲音喊道:「同志們,首先,我代表部隊官兵,向你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從今天起,你們就由一名老百姓變成了一名軍人,是一名男子漢。從此以後,你們就要在部隊這所大學的學習與鍛煉……」。他的歡迎詞簡潔明快,講話鏗鏘有力。大概說了五分鐘左右,我們按20個人一組,分別乘坐帶有帆布車棚的解放牌軍車出發。
由於是第一次出門,隨着汽車的奔跑,也不知道車輛行駛的方向,只知道車一直在向前運動。中午的時候,十多台軍車靠在公路右側停了下來,接兵幹部給我們每個人分配幾個麵包。那是我第一次吃麵包,感覺真的是太好吃了。
兵車停停走走,大概是下午六點鐘的樣子,我們到了部隊駐地,湖北孝感花園松林崗。當天晚上,視線不太好,分不清東南西北,四周環境沒有看清。我們分別下車之後,背包仍然背在肩上。帶隊的連長按班次,把我們帶到一個由舊禮堂改造的臨時食堂,四面透風,無遮無擋。食堂擺好了幾大鍋麵條,聞着有點糊糊的味道,沒有任何別的東西相拌,只是乾巴巴的麵條,一看就是放置了一段時間。由於我們沒有帶碗筷,就把剛剛發的茶杯當碗、牙刷當筷子,每人分到一茶杯麵疙瘩。到部隊的第一餐飯就這樣結束了。當時好象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畢竟從農村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
從此,我就算是正式進入了軍營,一個令我激動、盼望了許久的地方。
作者簡介
江繼祥,筆名大江東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網絡詩人,發表詩歌七百多首,擅長寫舊體詩;業餘作家,發表散文、短篇小說等四十餘篇,有一部長篇小說發表;高級工程師,在國家和省級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