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天下之台湾6--新竹
模板参数错误!(代码34)
|
新竹 (中国台湾西北部城市),位于台湾省西北部,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台湾省的人口第七大都市。
新竹市人口40万,面积约102平方公里,位于由头前溪和凤山溪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原上,东北与新竹县接壤,[1]
南与苗栗县毗邻,西面濒临台湾海峡,沿岸多沙滩,地势自东南而西北渐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
新竹旧称“竹堑”,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的生活居地,汉人有系统的开垦始于18世纪初期,
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厅设治竹堑。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
新竹四季温和,相对于台湾其他县市来说灾害较少。新竹市一直是当地的行政中心和生活圈中心城市。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之后成为台湾的高科技重镇,有台湾硅谷之称。[2]
也是台湾的文化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多元化的海岸生态以及高科技产业。
目录
历史变迁
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另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3]
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垦植竹堑,
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
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
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
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甲午战争后,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
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
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廿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市政。
1945年台湾光复,10月25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11月5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
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11月8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11月9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
11月17日接收新竹市役所,遂成立新竹市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11月30日将原日据时期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
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1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
1950年4月22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10月25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二十一县市,
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
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市,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
1951年12月1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市,新竹市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
1964年夏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1982年6月准予自1982年7月1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市,
改制升格为省辖市,省辖市新竹市政府于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原为新竹县县辖市,1982年7月起改为省辖市。
食在新竹
新竹市是台湾客家族群的大本营,
表如今吃的文化上,除酸、肥、咸、香一贯的客家菜特色外,
各乡镇结合当地特产,发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
如关西的仙草鸡、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关西是岛内主要的仙草产地,所产仙草味甘质纯,当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鸡肉,
开发出仙草鸡这道闻名的关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鸡肉的匀嫩肉质,馨香爽口,
有别于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关西及其邻近乡镇的客家料理店里,都可以吃到这道佳肴。
以茶产闻名的峨眉乡,也推出以东方美人茶入味所炖制的东方美人鸡汤,
用乌龙茶熏烤的茶鸡、茶鹅,以及金宣凤梨虾球、香片蒸鱼等茶餐,融合茶香与菜香,不油不腻,滋味绝佳。
此外,五峰乡五指山区的农户依旧地利之便,沿途开设土鸡城,衬以季节性采果,形成乡间美食区;
这里的土鸡城以各式土鸡料理、新鲜野菜,及客家当地口味取胜,加上土鸡餐厅刻意营造的乡土气息,
来此小酌别有远离尘嚣的乡间野趣。而新竹市东部的尖石、秀峦山区,因有泰雅族分布,于乡野小店可品尝到有泰雅风味的美食。
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产居多,鸡鸭鹅肉是最常见的主食。
山区耕作不易,劳动极耗费体力,酸香咸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一则以补充劳动流失的盐分,
一则口味咸好下饭。勤俭的客家人还利用收割后的稻田,种植萝卜、豆类、芥菜等蔬菜,
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渍,制成福菜、梅干、萝卜干等淹渍物,成为佐菜下饭的最佳菜肴。
由梅干、福菜更发展出一道道客家佳肴,如梅干扣肉、福菜汤等,成为客家餐馆必备的菜色。
炸粿
在台湾,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可以有各种吃法,
其中新竹市城北街的“北门炸粿”名声最为响亮,有地瓜片、芋头片、米糕、肉粿、蒜头、蚵仔嗲等口味。
炸出好吃的粿是有诀窍的,除了配方之外,制浆的过程、炸的火候都马虎不得,否则不是口感太硬,
就是表面已经焦了而里面尚未熟透。“北门炸粿”卖的粿,外表的颜色都非常一致,放冷了外形也不会变。
炒米粉
新竹米粉是台湾新竹地区的一种知名食材。
以米作为原料的米粉,原本是由中国大陆福建地区传入的。
由于新竹地区经年强风,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合制造米粉,因而逐渐发展成为地方性的特产。
在分类上,新竹米粉又可以区分为“水粉”和“炊粉”两种。其中被称为水粉、形状粗短的粗米粉才是米粉的原型,
最常见到的做法是与肉类熬煮成米粉汤。而当前比较广为人知的是成为炊粉的细米粉,是先压制成细粉丝之后,
以蒸笼蒸熟,再经过风干以保存。新竹地区的在稻作收获季节过后的10月到12月间盛吹东北季风,由于此时期降雨量少、
风势强,适合晒米粉,也是出产的米粉品质最好的季节。在台湾常见的炊粉使用方式,
除了煮成汤类似汤面般的料理,先将米粉炒熟之后再浇淋酱油肉汁食用的米粉炒,也是常见的台式菜色。
贡丸
“贡丸”是新竹数一数二的小吃,受到新竹男女老少的喜爱。
据说新竹最早发明做贡丸的人是连海瑞,后来虽然转手他人,但仍沿用“海瑞”的招牌。
制作“新竹贡丸”最要紧的是肉的选择,非新鲜猪肉不可。这主要是因为新鲜猪肉的纤维是活的,
捣碎槌击后,加强了凝固性,做出的贡丸才有其最显著的特点—有弹性,咬起来才有劲。
新竹贡丸纯粹以猪肉稍佐酱油、味精制成,本称肉圆,至于后来为什么易名,
是因为闽南话“锤”念“贡”,“贡打”出来的丸子,自然就叫贡丸了。
姜丝大肠
是一道寻常的客家餐点,作法是先将猪大肠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与葱、姜等一起熟煮至烂,
再起油锅爆炒即可。姜丝大肠的作法简单,好不好吃,关键在于选料,
肥油的猪大肠,加上6、7月盛产的上等嫩姜,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条
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庄称为“粄条”,南部客家聚落则称为“面帕粄”,
亦即广东人所称的“河粉”,或台湾人说的“粿仔”。以在来米制成的粄条,烹调很简单,
以红葱头爆香,加入厚油高汤、碎葱及青菜、薄切肉片,滚水即成;干炒或者煮汤各具风味,
惟一般以煮汤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简单,粄条好不好吃,要诀就在粄条的Q度,
以及爆香的葱头。新埔粄条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区以自来水调制,
因此味道较甘甜,而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韧,在北部客家庄中最负盛名。
红糟肉
亦称糟母肉,系以糯米、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
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红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则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
梅干扣肉
炒、卤、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梅干扣肉就运用了淹、卤两种作法。
首先,采摘下来的芥菜先行日晒风干,再涂以盐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干;
将梅干与卤得熟烂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干菜的酸脆与肥肉的油香融为一体,
即成为梅干扣肉这道佳肴,是客家餐馆必备的招牌菜之一。
烟肠
乃客家人所称的香肠,又称为粉肠、水烟肠或白烟肠,其外形虽然类似香肠,但口感却截然不同,
吃起来香香软软的,带点Q劲。其制法是将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调匀,灌入猪小肠后煮熟,
冷却后就可以切成一块块沾酱料吃;以米酱、糖、盐、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带辣,
与烟肠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烟肠的特殊风味。
桔酱
北部客家庄常见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开胃效果。桔酱系将酸桔洗净、
晾干,然后去籽加入盐、糖等调味料,熟煮至烂,再去除渣滓即成。
由于酸桔仅年产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产期制作桔酱,
然后分装成瓶于一年中食用;因桔酱制作过程多手工,难大量生产,益显珍贵。
游在新竹
新竹火车站
建于日据初期,是台湾现有建筑与艺术评价最高的车站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车站,已经被列入二级古迹。
城隍庙
新竹都城隍庙位于新竹市北区中山路上,列属三级古迹,其庙宇规模在当时是全台湾之最,
专门掌管阴间与阳间赏罚善恶的神明为城隍,所以城隍庙的布置犹如古代的衙门;新竹都城隍庙庙埕的巿集小吃摊,成为新竹特色之一。
清泉部落风情
清泉位于五峰乡桃山村,为一泰雅族部落,日据时代即以温泉闻名,四周山峦环抱,
上坪溪流贯其中,两岸交通以吊桥衔接;独特的山村型态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让这里流露迷人的风情。清泉温泉其水质无色无臭、透明的弱碱性碳酸泉,
水温约摄氏48度,可饮可浴,据说长期沐浴浸泡,可治疗不孕症、皮肤病和肠胃炎等疾病。
规划完善的温泉馆,馆内拥有8间个人浴室和3座泉温不等的大众池,浴池采半露天设计,
以石头铺砌而成,并有小巧的人造瀑布自屋顶流泻,精巧而人性化的设计,为清泉重拾昔日风华。
除了温泉,优美的吊桥风光亦是清泉胜景之一。发源自五峰南界的爷巴堪溪和霞喀罗溪,
汇流成上坪溪后,一路穿山越岭向北而去。流经清泉处,山谷渐宽、水势渐缓,
泰雅族人分居在两岸的河阶地上,以吊桥跨溪衔接,形成独特的山村型态。
游憩步道沿着两岸山壁而建,将4座吊桥连成一气,方便游客寻幽搅胜。
漫步其上欣赏溪谷风光,小巧的清泉瀑布自山壁翠林中奔泻而下,气韵清新动人。
走过吊桥,沿着石板矮墙的阶梯拾级而上,尽头就是清泉天主堂。
多年前,美籍神父丁松青写的“清泉故事”,由作家三毛翻译成书,
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小山村的风土民情,使得这里一夕成名,吸引许多人前来拜访。
清泉的晨昏皆美,值得慢慢游赏,村里有原住民经营的民宿,
设备虽简朴,亲切的招待却令人仿佛回到乡间老家般轻松自在。来此住上一宿、泡个温泉,可洗尽一身疲惫,享尽自然情趣。
内湾风景区
内湾位于头前溪上游的油罗溪畔,背倚麦树仁山,是新竹市横山乡最东边的村落,
亦是内湾支线铁路终点、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风光的历史和山水吊桥美景,仍吸引着游人至此寻幽访胜。
叁山国家风景 沿往老街的途中,首先来到广济宫。这座建庙不及百年的小庙,
见证了内湾聚落由河畔迁徙至高地,更说明了不同族群的居民在内湾逐渐融合的过程。
自庙前台阶拾级而上,穿过日式石灯、雕刻精致的古代石狮,登上广济宫,百年岁月仿佛就在这里浓缩。
已停业的内湾戏院,是台湾少数保留完整的木造古董戏院之一,独留空房供人回味往日情怀。
许多电影如“春秋茶室”、“黑皮与白牙”、“多桑”都曾以它为故事场景。
流经村前的油罗溪,当地称为内湾溪,优美怡人的风光,曾以“内湾垂钓”名列新竹八景。
仍留存了攀龙、内湾、北角三座吊桥,为青山绿水增添几许韵味。北角吊桥是新竹市内最长的吊桥;
内湾吊桥到攀龙吊桥间则有步道相连,一路上绿荫浓密,是散步健行的最佳路线。
吊桥下溪谷宽广,河水碧绿,水浅流缓,溪畔古松林苍翠成荫。
司马库斯古道
司马库斯古道西起新竹市尖石乡的新光部落,经司马库斯,东迄宜兰、新竹交界处的鸳鸯湖,
直线距离大约11公里,但一路曲曲折折,实际步程达50公里。古道昔为尖石后山泰雅族居民进出宜兰大同的要道,
而且直到产业道路通抵前,司马库斯居民的出入、补给,仍充分仰赖此步道。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司马库斯是台湾无公路通达的部落,给外界的印象遥远而神秘
向有“黑色部落”之称。古道之旅由新光展开,由司马库斯东行,大致沿着等高线蜿蜒入林,由于神木群的发现,
使得这段古道维修得相当好。愈接近鸳鸯湖,潮湿的气氛愈明显,所有的树木、石头上,
均包裹了厚厚一层青苔、地衣,大气仿佛吸饱了的海绵,随时挤得出水分。鸳鸯湖湿气浓重,云雾常年不化。
新竹科学园区-北台湾科技中心
新竹科学园区逐渐成为北台湾的科技中心,并且按“国家”发展计划扩大基地,
当前扩充计划包括苗栗铜锣园区、桃园龙潭园区、竹北生物医学园区以及宜兰园区;
新竹科学园区部份厂商之企业形象与声誉已受到国内外高度肯定;经过多年的努力,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成功的科学园区之一,不仅吸引众多国内外贵宾及媒体来访,
也成为经济学及城乡发展学者探讨的范例;新竹科学园区20余年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并缔造了扬名世界的台湾经济奇迹。
新竹科学园区-静心湖
新竹科学园区除了是北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镇,欧洲社区的优美景观环境也令她颇有看头,
特别是静心湖一带;静心湖是新竹科学园区的一座大型景观花园,
全域面积10公顷,包括湖城、外围景观和运动休憩设施,湖右的假日广场区,有黑白鹅卵石铺成石台,
并置朱铭的巨形雕刻作品-太极;紧邻广场的庭园具有浓厚中国风味,有各式回廊及造型多样的门贯穿其间;
民众可以利用假日时间来这边烤肉、散心,如果需要烤肉请先向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