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畢士大池

圖片來自chineseapologetics

畢士大池(Bethesda)是耶路撒冷舊城穆斯林區的一組水池。因靠近古代的「羊門」(今天的獅子門附近),自從4世紀又被稱為「羊池」,但今天認為是一個錯誤的翻譯[1]

目錄

歷史

畢士大池的歷史開始於公元前8世紀,當時修建了一道水壩,形成一個用於積蓄雨水的水庫。水壩的閘門可以控制水量,通過一條從岩石中開挖的渠道,水庫的水源源不斷供應這個城市。這個水庫稱為「上池」 (בריכה העליונה)。大約公元前200年,大祭司Simon II時期,關閉了渠道,並在水壩南側增加了第二個水池。雖然民間傳說認為,這水池清是用於洗羊,但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水池用作城市的水源,而且深達13米。

公元前一世紀,兩個水池東面的天然洞穴改為小浴室,作為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廟的一部分然而,《密西拿》暗示其中至少一個水池供奉的是幸運女神福爾圖娜,而不是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學者認為,這個神廟是由附近安東尼城堡的 羅馬駐軍所建立,他們也能保護神廟免受攻擊。因為阿斯克勒庇俄斯廟的位置,當時在城牆以外,因此猶太人容忍了它的存在。猶太人不能允許非猶太宗教出現在他們的聖城內。

公元一世紀中期,希律阿格里帕擴大了城牆,將其圈入城內。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時,沿水壩修築一條道路,並將醫神廟擴建為供奉阿斯克勒庇俄斯和塞拉皮斯的大型神廟。在拜占庭帝國時期,醫神廟改為教堂。

十字軍征服耶路撒冷之後,教堂重建,但規模要小得多。薩拉丁奪取耶路撒冷後,將其改為學校。這座建築物逐漸荒廢,成為垃圾堆。十九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為表示感謝,準備將畢士大池或者塞浦路斯送給維多利亞女王;聖公會教會建議選擇畢士大池,但是維多利亞選擇了塞浦路斯,因此在1856年,奧斯曼帝國將這個地方送給法國。法國人在古代遺址的東南角興建了聖亞納教堂(Church of Saint Anne)。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百科全書, Bethsaida (section The 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