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畸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它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米。畸齒龍科因它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畸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是狗一樣大小的敏捷的早侏羅世鳥腳類恐龍。與其他鳥腳類不同,它們有3種形式的牙齒(門牙、犬齒、頰齒):頰齒具有高的齒冠,齒冠像鑿子的形狀,前上頜骨和齒骨上部長有犬齒狀的牙齒。共6個屬:南非5個,中國1個。科學家認為畸齒龍較其他鳥腳類更原始。像腫頭龍一樣,上頜前面的牙齒和後面的牙齒之間有一間隙。[1]

醒龍與畸齒龍都有非常大的眼睛。眼睛之下的顴骨往兩側發展,這特徵同時見於角龍下目恐龍。大多數鳥腳下目恐龍的顎部,前上顎骨前緣是沒有牙齒的,可能形成角質喙狀嘴,但畸齒龍的前上顎骨前緣具有牙齒。許多鳥腳下目恐龍的上顎門牙中縫將前上顎骨的牙齒與上顎骨的牙齒分離,但畸齒龍的上顎門牙中縫呈現弓型。下頜骨前連接者前齒骨,前齒骨對於鳥腳下目恐龍來說是獨特的。前齒骨也支撐者類似前上顎骨的喙狀嘴。下顎的所有牙齒都在齒骨之上。

目錄

牙齒

畸齒龍頭顱骨畸齒龍科恐龍的名稱來自於它們的不同齒列。它們的前上顎骨有三種牙齒。生存於早侏儸的醒龍、畸齒龍、狼鼻龍,前上顎骨的兩種牙齒是小而圓錐狀的,而第三種較大的牙齒外表類似哺乳類肉食目的犬齒,這第三種牙齒常被稱為犬齒形長牙。下顎的犬齒形牙齒比上顎的大,並位在齒骨的第一個位置,在嘴部閉合時,可與上顎的間隙相符。 畸齒龍與狼鼻龍的犬齒形牙齒的前緣與後緣都是鋸齒狀的,而醒龍的犬齒形牙齒只有前緣是鋸齒狀的。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棘齒龍的上顎有兩個犬齒形牙齒,並位在上顎骨而非前上顎骨,而棘齒龍存活在晚侏儸紀北美洲的種可能有兩個犬齒形牙齒位在下顎齒骨上。

如同獨特的長牙,衍化的畸齒龍科恐龍的頰齒在早期鳥臀目中也是獨特的。位在鳥臀目恐龍頰部邊緣的小型牙齒是用來齧食植被用。所有畸齒龍科恐龍的這些小型牙齒從齒冠上延伸第三個突起;其他鳥臀目的這些小型牙齒從齒冠上延伸更多到齒根。基礎物種如醒龍位在上顎骨與齒骨的頰齒類似其他鳥臀目恐龍的頰齒:占寬廣空間、低齒冠、齒冠與齒根間有發展良好的牙齒突起。更演化的物種如狼鼻龍、畸齒龍,它們的牙齒成鑿狀、高齒冠、沒有突起,所以齒冠與齒根的寬度是一樣的。

這些衍化的頰齒是重疊的,所以當咀嚼時,這些齒冠形成連續的表面。齒列在嘴部兩側的稍微內側處,使得齒列外側形成肌肉構成的頰部,在咀嚼時發生作用。較晚的白堊紀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以及許多草食性哺乳類,都趨同演化出類似的牙齒排列。相對於鴨嘴龍類有數千顆不停生長、取代的牙齒,畸齒龍科的牙齒取代發生得更慢;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沒有正取代、生長中的牙齒。畸齒龍科恐龍的顎部內側缺乏下頷孔,下頷孔被認為有助於牙齒髮展,大多數鳥臀目恐龍都有下頷孔。畸齒龍科的齒骨與前齒骨間有獨特的球狀關節,使得嘴部鼻合時,下顎往外側轉,頰齒互相磨合。因為牙齒取代率低,這些磨碎用牙齒磨損,最後成為較老牙齒中的小齒,但是齒冠增加的高度讓牙齒有更長的生命。

顱後結構

骨骸塔克畸齒龍(Heterodontosaurustucki)的顱後結構已有良好的敘述,但塔克畸齒龍被認為是早侏儸紀畸齒龍科中最衍化的物種,所以無法得知塔克畸齒龍與其他近親有哪些共同特徵。 畸齒龍科的前肢長度,約是後肢的70%長度,對恐龍而言相當長。肱骨的發展良好三角嵴(Deltopectoralcrest,讓胸大肌三角肌三角附着的部分),以及尺骨的明顯鷹嘴突(Olecranonprocess,讓肱三頭肌附着的部份),顯示出前肢的強壯。前掌有五個趾骨;第一手指大,前端有銳利的彎曲指爪,可以往內轉第二手指最長,稍長於第三手指,第二、三手指都有爪子;而第四、第五趾骨都沒有爪子,與第二、三手指相比,非常小。

後肢

畸齒龍科後肢的脛骨長於股骨約30%長度,被認為是增加速度的適應演化。脛骨與腓骨與踝部的距骨、跟骨固定者,形成脛腓跗骨;這是與現代鳥類趨同演化的後果。跗骨與跖骨固定形成跗跖骨;也類似鳥類。腳掌上有四個腳趾,只有第二、三、四腳趾接觸到地面。尾巴沒有硬化肌腱可以保持堅硬狀態,可能是可彎曲的;不類似許多其他鳥臀目恐龍。

醒龍的破碎化石還沒被完整敘述過,但前肢與手掌比畸齒龍的小。但手掌的第四、第五手指有較少的指骨。

原始羽毛

生存在白堊紀早期中國的天宇龍,從頸部到尾巴覆蓋者原始羽毛。過去只有較晚期的獸腳類恐龍發現這些原始的管狀羽毛,天宇龍的發現,顯示鳥臀目與蜥臀目恐龍可能都是溫血動物。

分類系統

畸齒龍科經常包括以下屬:醒龍、狼嘴龍、畸齒龍,全都來自南非。Richard Thulborn一度將這三屬都歸類於狼鼻龍。其他所有作者都認為這三屬都是個別獨立的。在本科中,畸齒龍與狼鼻龍被認為是姐妹屬,而醒龍是個基礎成物種。鶴龍也被認為屬於畸齒龍科,但通常被認為是個疑名,因為鶴龍模式標本缺乏牙齒,使得很難與本科其他屬做區隔。最近,棘齒龍屬在數個研究里,被認為屬於畸齒龍科。羊毛龍在1975年以一個下頜而命名,但最近的發現顯示羊毛龍(Lanasaurus)屬於狼鼻龍,使得羊毛龍成為狼鼻龍屬的次同物異名。滇中龍一度被認為是亞洲的畸齒龍科恐龍,但已經證實滇中龍化石是原蜥腳下目與中真鱷類化石的嵌合體。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一度將南美洲的皮薩諾龍歸類於畸齒龍科,但皮薩諾龍現在被認為是更基礎的鳥臀目恐龍。

南非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在1911年建立鶴龍,該化石為缺乏牙齒的下頜。在1924年,西德尼·霍頓(Sidney H. Haughton)建立狼鼻龍,將狼鼻龍分類於犬齒獸亞目。畸齒龍在1962年命名,而狼鼻龍與鶴龍被認為是與畸齒龍關係最接近的鳥臀目恐龍。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在1966年成立畸齒龍科,包括畸齒龍與狼鼻龍。畸齒龍科在1998年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定義為演化支,並在2005年重新定義為:包含塔克畸齒龍,以及所有親緣關係接近塔克畸齒龍,而離沃克氏副櫛龍、懷俄明厚頭龍、恐怖三角龍、大面甲龍等屬較遠的所有物種,所構成的演化支。

相較它們的不確定種系發生學位置,畸齒龍科的內部物種是較容易確立的。數個早期研究顯示畸齒龍科是群非常原始的鳥臀目恐龍。基於前肢形態上的相似處,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假設畸齒龍科與早期蜥腳形亞目如近蜥龍有關係,讓畸齒龍科成為蜥臀目與鳥臀目之間的橋樑。過去數十年的主要假說,將畸齒龍科置為基礎鳥腳下目恐龍。然而,有人提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有共同祖先,頭飾龍類包含角龍下目與厚頭龍下目,而許多最近的研究支持這個假說。這個包含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的演化支名為畸齒龍形類。畸齒龍科也被視為同時是鳥腳下目與頭飾龍類的基礎物種。在2007年的一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提出畸齒龍科是鳥臀目的基礎物種,僅次於皮薩諾龍;這是一些較早研究的迴響。

地理分布

在過去的研究里,畸齒龍科僅出現於早侏羅紀的南非,現在有四個大陸發現畸齒龍科的化石。畸齒龍科剛出現時,盤古大陸仍結合在一起,使得畸齒龍科恐龍幾乎分布於各地。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是一個頜部碎片與分離的牙齒,發現於阿根廷的Laguna Colorado組,地質年代為晚三疊紀。這些化石有衍化的形態,類似畸齒龍,包括一個犬齒形牙齒,前後緣都為鋸齒邊緣;以及上頜骨的高齒冠牙齒,缺乏舌面隆突(Cingulum)。最多樣化的畸齒龍科動物群,發現於南部非洲的早侏羅紀地層,在該地區發現了畸齒龍、狼鼻龍、以及可疑屬鶴龍 。

在美國與墨西哥各自發現了未敘述的早侏羅紀畸齒龍科化石。在70年代晚期,美國科羅拉多州弗魯塔市附近的晚侏羅紀莫里遜組發現了大量的畸齒龍科化石。這些化石曾長時間沒有被正式研究,但這些牙齒類似英格蘭的棘齒龍,而四肢化石非常類似畸齒龍,顯示這些物種也屬於畸齒龍科。在2009年,這些小型化石被正式研究並建立為新屬,果齒龍(Fruitadens)。

西班牙葡萄牙的晚侏羅紀與早白堊紀地層,也發現了缺乏舌面隆突(Cingulum)的畸齒龍科牙齒。在2002年,棘齒龍的化石最近被重新敘述,棘齒龍生存於早白堊紀貝里阿斯階的南英格蘭,它們可能代表存活至晚期的畸齒龍科物種。發現於中國早侏羅紀地層的滇中龍,不再認為是畸齒龍科恐龍。唯一生存於亞洲的畸齒龍科恐龍是天宇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 。

視頻

畸齒龍科 相關視頻

恐龍世界: 畸齒龍的搶食大戰
恐龍世界:畸齒龍的愛情保衛戰

參考文獻

  1. 不同的牙齒——畸齒龍 ,bilibili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