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疑冢

來自 騰訊狐網 的圖片

疑冢即是為迷惑人而虛設的墳墓,也是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即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傳統的反盜墓手段 ,儲水積沙以防盜鑿,以及以機弩飛箭、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疑冢 [1]

作者 陸次雲

體裁 七言絕句

年代 清

起源

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曾經出現了所謂"疑冢""虛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設置的"疑冢"最為著名。民間傳說曹操有"疑冢"多至72處,有的"疑冢"甚至是設置於水中。泉州民間也曾傳說,施琅將軍共有7處"虛墓",分別位於泉州的幾個古城門口。

古墓被盜嚴重,由此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以全國已經發掘的數千座漢墓為例,據介紹,目前只有3座墓葬倖免。"我們在發掘古墓時,最擔心的就是墓葬已經遭到盜墓者的洗劫。"一位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學者這樣說。"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古人視死如生,古墓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化遺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個悠久文明所印記的歷史。為了最完整地記錄下古代文化遺存所反饋出來的歷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古墓時,並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隨意發掘,而是通過對古墓進行科學的清理、記錄、繪圖後,再進行分析、比較、斷代,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古墓所反饋出來的信息,供日後的研究使用,以此來補充或豐厚歷史。而盜墓行為,說心裡話則對考古工作造成干擾和破壞。

中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曹操疑冢

基本情況

曹操設置疑冢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防止盜墓。但也可能與其生前一貫奸詐多疑的性格有關。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在其死後也得到了體現。傳說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鄴城的所有城門全部打開,72具棺材,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一個千古之謎也隨之懸設:七十二疑冢哪座為真?

後人評說

宋代詩人俞應符對曹操的這種行徑甚為不齒,他在《七十二座疑冢》一詩中,以厭惡的口氣寫道: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

直鬚髮盡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這位自作聰明的俞詩人,對曹操的性格和謀略還是不甚了解,如何知道曹操之屍就埋在了這七十二疑冢之內?焉知其不會埋入七十二冢之外乎?對此,魯迅在《花邊文學·清明時節》中曾這樣說道:"相傳曹操怕死後被人掘墳,造了七十二疑冢,令人無從下手。於是後之詩人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於是後人論者又曰:"阿瞞老奸巨猾,安知其屍實不在此七十二之內乎。真是沒有法子想。"又說:"阿瞞雖是老奸巨猾,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過古來的冢墓,卻大抵被發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確者很少,洛陽邙山,清末掘墓者極多,雖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塊志石和凌亂的陶器,大約並非原沒有貴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經有人掘過,拿走了,什麼時候呢,無從知道。總之是葬後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間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