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花瓣网 的图片

白云溪》是一首古诗歌。“诗歌”作为一种古今中外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个人情感和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诗歌“作为最高语言艺术,它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

白云溪

目录

中西方诗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的诗歌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儒家文化最看重的是“仁“,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原则下,诗歌的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例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1]》、《大明》,还有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等,以及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以达到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的思想主旨,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中国诗歌十分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

中国的诗歌也有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和回归自然的体现,而影响诗歌创作中有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因素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正是因为道家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例如李白的诗歌等。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而是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并进行歌颂。

西方的诗歌的文化是建立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上。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一方面重感情,勇于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鼓励人要勇于与命运抗争,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得不少西方诗歌往往有一种在神明之上、勇于抗争的冒险的现实主义精神存在。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2]》等,以及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等的诗歌作品中都体现了追求现世生命价值、勇于冒险等精神。纵容西方诗歌多以揭露封建统治、等级制度的黑暗以及人民生活的贫苦,但其实西方诗歌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