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大林寺桃花》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建于晋代,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诗人有《游大林寺序》,言作诗缘起甚详。序云:“余与河南元集虚……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翠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1]
目录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初看此诗,似直赋其事,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而已。熟味则别有意趣。诗人往游大林寺,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不但桃梨等花发较早的树木早已无花,就是花期较迟者也已绿暗红稀。他们原本是无意寻花的。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简直连听也未听说过。原因很简单:“大林穷远,人迹罕至。”此诗将“山寺”与“人间”对举,不惟有意无意将山寺比拟作灵境,同时也意在写出它的摒绝人迹。然而人们只要肯造险远,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这正是游历的一种乐趣。
“始盛开”三字已摸拟出游者惊叹的神情。接下去诗人没有就深红浅红的花色作具体描绘,却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散文中的“时节绝晚”四字到诗中变成了活的形象。它很有意味,妙在将春拟人。春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诗人从山下山上时节差异着眼,以空间范畴写之,于是春天就有了生命,居然能转移自由。这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晚唐王驾《雨晴》诗云:“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与此构思同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