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回族,出生於中國廣西臨桂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國民黨桂系軍首領、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華中剿匪司令台灣總統府戰略顧問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白崇禧 原圖鏈接

白崇禧是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國民黨桂系軍首領、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華中剿匪司令台灣總統府戰略顧問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作家白先勇的父親;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軍情,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連侵華日軍也不得不仰慕他的智慧和才華,尊稱他為「戰神」。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

目錄

生平經歷

白崇禧天資聰慧,五歲開始就讀於私塾,刻苦用功,而且聰穎異常,幾乎過目不忘,熟背《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教本,自小奠定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

1907年,時年14歲的白崇禧考入桂林陸軍小學;18歲即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漢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連長、營長等職。

 
蔣介石(右)與白崇禧(左)曾是至交,圖為蔣介石訪白崇禧桂林家鄉。 圖/胡佛檔案館提供 原圖鏈接

1923年,白崇禧在梧州組織了四千人的廣西討逆軍,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隨後與李宗仁的定桂軍合作,打敗了實力雄厚的舊桂系首領陸榮廷沈鴻英,廣西全境統一。從此,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李白新桂系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叱吒風雲近三十年。

1923年1月,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代表廣西竭誠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

李宗仁和白崇禧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北伐期間,蔣介石親邀白崇禧擔任北伐國軍參謀長。他先後出任北伐軍副總參謀長(代行總參謀長職務)、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等職,率軍直入北平,最後完成北伐,被譽為近代中國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之一。

北伐一開始,北伐東路軍在浙江受挫敗,白崇禧挺身而出,表示不計名位,願赴前線。蔣介石立即任命白崇禧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進攻江西孫傳芳部。江西南昌之役,北洋軍閥孫傳芳以三倍兵力進行猛烈進攻,蔣介石親自統帥指揮的黃埔第一軍嫡系被擊敗,九江失守,南昌被圍。白崇禧急率李宗仁第七軍救援,一舉擊潰孫傳芳兩個師。雙方肉搏三天三夜,最後孫傳芳兩萬餘人被俘,國軍取得北伐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桂系第七軍被孫傳芳敵軍稱為「鋼軍」,並榮獲蔣中正國民政府通令嘉獎為「鋼軍」。從此桂系「鋼七軍」威震天下,1927年2月收復杭州,3月收復上海,並再次擊退孫傳芳反攻,殲滅孫部6萬餘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

1927年8月,打響了北伐戰爭中最激烈、最具決定意義的龍潭戰役(南京保衛戰)。孫傳芳統帥11個師10餘萬人眾的「五省聯軍」過長江佔領龍潭,南京一帶長江北岸盡為孫傳芳所陷,蔣中正南京國民政府遭逢危難。

當時正在上海為北伐軍籌款的白崇禧,立即從無錫火速趕到鎮江。因當地通南京有線電話已遭破壞,白崇禧就地取材使用鎮江車站簡陋電話指揮,一人同時身兼通信兵、補給司令和指揮官,六天六夜不休不眠,指揮滬杭線上的黃埔第一軍劉峙、顧祝同師星夜西進,與李宗仁的第七軍、第十九軍以及何應欽指揮的第一軍陳誠等3個師猛攻龍潭。

8月30日拂曉,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督率指揮各自部隊向龍潭孫傳芳部十個師約六萬餘人進行反攻,戰況極為慘烈。「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戰鬥的慘烈,實為筆墨所難形容。」是役國軍將孫傳芳部壓縮到長江邊後全部殲滅,俘敵四萬餘人、繳槍三萬枝。

龍潭戰役奠定了蔣中正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也決定了顯赫一時的五省聯帥孫傳芳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光桿司令的轉折點。

不少國民黨元老對此役印象猶深,於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行政院長譚延闓親自贈對聯讚頌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

1928年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漢北伐軍前敵總指揮,5日率軍自漢口北上,11日即與閻錫山聯袂開進北平,受到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平的第一人。9月6日,白崇禧率軍在天津誓師,10日佔領唐山,13日佔領灤州,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敗走大連。23日白崇禧將直魯軍繳械,完全肅清關內,25日白崇禧到達昌黎,灤河以東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白崇禧「從廣西鎮南關打到東北山海關」,被譽為「完成北伐的第一人」。[1]

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白崇禧被任命為副參謀總長,負責國軍訓練與作戰之督導,抗戰初期,白氏曾協助李宗仁,於台兒莊一役大敗日軍。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2]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李宗仁獲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桂系的實力得到局部肯定。國共內戰戰局轉趨有利共軍,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

白崇禧在北伐期間的1927年堅決支持蔣中正「四.一二」清黨救國,1949年國難之時又拒不投共,以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的決心,捨棄與蔣中正的個人恩怨,從海南島飛赴風雨飄搖的台灣。長期以來,中共控制的媒體對於白崇禧極盡造謠抹黑之能事,對他偉大的歷史抗日功績刻意隻字不提,評價多有嘲諷貶低之意;國民黨方面也因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和他與蔣中正之間的個人恩怨,淡化忽略他的巨大功勛。[1]

國共和談失敗之後,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璧江山,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李宗仁先赴美國治病,1960年代回到中國大陸。白崇禧則前往台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史海】千古戰神 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 大紀元文化網. 2012-09-21 [2019-01-29] (中文). 
  2. 陳琬茜. 民國兩冤家 蔣介石為何記恨白崇禧一輩子. 聯合報新聞網. 2017-10-01 [2019-01-2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