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琵鷺
白琵鷺(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白琵鷺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飛行時頸和腳伸直,交替地拍動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白琵鷺繁殖於歐亞大陸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在非洲,印度半島,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東南亞越冬。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白琵鷺 白琵鷺 白琵鷺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擴大呈匙狀,黑色,端部黃色;腳亦較長,黑色,脛下部裸出。夏羽全身白色,頭後枕部具長的髮絲狀羽冠、橙黃色,前額下部具橙黃色頸環,頦和上喉裸露無羽、橙黃色。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白色,頭後枕部無羽冠,前頸下部亦無橙黃色頸環。
幼鳥全身白色。第一至第四枚初級飛羽具黑褐色端斑,內側飛羽基部綴有灰褐色,多數翅羽具黑色羽軸。
虹膜暗黃色,嘴黑色,前端黃色,幼鳥全為黃色,雜以黑斑,眼先、眼周、臉和喉裸出皮膚黃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000-2080g,♀1940-2175g;體長♂793-875mm,♀740-864mm;嘴峰♂215-224mm,♀187-228mm;翅♂375-401mm,♀364-382mm;尾♂121-141mm,♀110-136mm;跗蹠♂144-153mm,♀139-150mm。(註:♂雄性;♀雌性)[1]
摺疊編輯本段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岸邊及其淺水處,也見於水淹平原、蘆葦沼澤濕地、沿海沼澤、海岸、河谷沖積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類生境,很少出現在河底多石頭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濕地[1]。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白琵鷺 白琵鷺 在中國北方繁殖的種群均為夏候鳥。春季於4月初至4月末從南方越冬地遷到北方繁殖地,秋季於9月末至10月末南遷。遷徙時常呈40-50隻的小群,排成一縱列或呈波浪式的斜行隊列飛行。通常鼓翼飛翔,偶爾也滑翔。多在白天遷飛,傍晚停落覓食。在中國南方繁殖的種群主要為留鳥,不遷徙。在歐洲繁殖的種群主要越冬在非洲,多數往南到索馬里和蘇丹,少數到尼日利亞、肯尼亞和烏干達,也有少數留在地中海盆地,偶爾也有少數往北到荷蘭和英國越冬。在東歐繁殖的種群一部分經過希臘到尼羅河,一部分經意大利到突尼斯。部分在東歐的環志鳥冬季已經在歐洲東南部、意大利、土耳其、突尼斯、利比亞、埃及、蘇丹和尼日爾得到回收。在西亞繁殖的種群主要到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越冬,在裏海和黑海環志的5個雛鳥稍後在印度得到回收即可證明。在東亞繁殖的種群主要遷到中國東南部越冬,少數到日本。
常成群活動,偶爾見單只。休息時常在水邊成『一』字形散開,長時間站立不動。性機警畏人,很難接近。常排成稀疏的單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飛行,兩翅鼓動較快,平均每分鐘鼓動186次。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結合進行。飛行時兩腳伸向後,頭頸向前伸直。
主要以蝦、蟹、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蛙、蝌蚪、蜥蜴、小魚等小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覓食主要在早晨、黃昏和晚上。通常成小群,偶爾也見單獨覓食的。多在不深於30厘米的水邊淺水處覓食,在海邊常在潮間帶和河入海口處覓食。繁殖季節有時飛到離營巢地10-20千米的地方覓食,甚至有報告離營巢地35-40千米遠的地方覓食。覓食不是通過眼睛直接捕食可見食物,而是一邊在水邊淺水處行走,一邊將嘴張開,伸入水中左右來回掃動,就像一把半圓形的鐮刀從一邊到另一邊來回割草一樣。嘴通常張開5厘米,嘴尖直接觸到水底,當碰到捕獲物時,即可捉住,有時甚至將嘴放到一邊,拖着嘴迅速奔跑覓食[1]。
摺疊編輯本段繁殖方式 白琵鷺 白琵鷺 由幾隻到近百隻成群營巢,有時也與其他鷺、琵鷺和水禽組成混合群營巢。通常營巢在有厚密蘆葦、蒲草等挺水植物和附近有灌叢或樹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區。繁殖期5-7月。營巢於乾旱的蘆葦叢中或樹上和灌叢上,有時也置巢於地上。多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區營巢,但在亞美尼亞也發現有在近2000米的高原湖泊營巢。營巢位置和覓食地之間的距離通常不遠於10-20千米。巢彼此挨得很近,一般1-2米,有時甚至彼此緊挨在一起。巢較簡陋而龐大,通常用蘆葦和蘆葦葉構成,有時也用部分枯的樹枝,內放草莖和草葉。巢的大小為直徑50-80厘米,高40-60厘米。營巢位置可多年使用,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營巢。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5、6枚的,通常間隔2-3天產1枚卵。卵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白色、具有細小的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0-73毫米×43-49毫米。產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但直到卵產齊為止,通常都僅晚上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4-2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餵食時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嘴中取食。45-54天雛鳥即可飛翔,但此時雛鳥並不離開親鳥,而是在親鳥帶領下逐漸開始自己覓食,親鳥在開始時也餵食,以後逐漸減少,直至停止餵食[1]。
摺疊編輯本段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白琵鷺分布圖 白琵鷺分布圖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佛得角、乍得、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法國、岡比亞、德國、希臘、幾內亞比紹、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
旅鳥:白俄羅斯、巴西、布基納法索、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法羅群島、芬蘭、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拉脫維亞、盧森堡、馬爾代夫、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干達[2]。
中國分布
繁殖於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甘肅、西藏等北部地區;越冬於長江下游、江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等東南沿海及其鄰近島嶼[1]。
摺疊編輯本段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世界上白琵鷺的種群數量約有三萬一千到三萬四千五隻,但各地的種群數量普遍不高,多數國家都只有很少幾百對繁殖種群,並且呈逐年下降趨勢。在一些國家,如羅馬尼亞,則已經完全消失。在荷蘭,1950年繁殖種群數量約500對,到1964年減少到200對以下,以後由於採取了保護措施,到1989年回升到423對,成8群營巢。在西班牙,據1990年調查,計有850-900對,分兩群營巢。在西非的種群數量,據1959-1965年的調查,繁殖種群為1430對,冬季種群數量據1979年12月和1980年1月的調查為8600-10000隻 。據在蘇丹東海岸的調查為200-500隻:在亞洲,據1989年冬季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調查,越冬種群數量為5559隻。據1990年和1992年冬天在亞洲的調查,1990年冬季種群數量為8005隻,其中中國有763隻,1992年冬季種群數量為10366隻,其中中國為892隻,種群數量略有增加[4][5]。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6]。
摺疊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1989年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