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簕

中文名稱:白簕

拉丁學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Mer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五加科

:多蕊木族

:五加屬

:白簕

白簕,拉丁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Merr.披散灌木。根和葉入藥,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效。

目錄

形態特徵

 白簕,拉丁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Merr.披散灌木,高1-7米;枝軟弱鋪散,常依持他物上升,老枝灰白色,新枝黃棕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先端鈎曲。

 葉有小葉3,稀4-5;葉柄長2-6厘米,有刺或無刺,無毛;小葉片紙質,稀膜質,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稀倒卵形,長4-10厘米,寬3-6.5厘米,先端尖至漸尖,基部楔形,兩側小葉片基部歪斜,兩面無毛,或上面脈上疏生剛毛,邊緣有細鋸齒或鈍齒,側脈5-6對,明顯或不甚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2-8毫米,有時幾無小葉柄。

 傘形花序3-10個、稀多至20個組成頂生復傘形花序或圓錐花序,直徑1.5-3.5厘米,有花多數,稀少數;總花梗長2-7厘米,無毛;花梗細長,長1-2厘米,無毛;花黃綠色;萼長約1.5毫米,無毛,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2毫米,開花時反曲;雄蕊5,花絲長約3毫米;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

 果實扁球形,直徑約5毫米,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分布環境

 廣布於我國中部和南部,西自雲南西部國境線,東至台灣,北起秦嶺南坡,但在長江中下游北界大致為北緯31度,南至海南的廣大地區內均有分布。生於村落,山坡路旁、林緣和灌叢中,垂直分布自海平面以上至32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州附近。印度、越南和菲律賓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白簕適宜生長在冬季嚴寒的大陸兼海洋性氣候地區,要求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水熱條件變化大;白簕的生存能力很強,喜歡較為濕潤的微酸砂壤;喜溫暖,又能耐輕微蔭蔽,也能耐寒。

主要價值

 本種為民間常用草藥,根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消腫解毒之效,治感冒、咳嗽、風濕、坐骨神經痛等症。

藥用價值

 性味: 苦、澀,微寒。

 功用:涼血解毒,逐風,排膿。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腸炎、痢疾、挫扭傷、骨髓炎、骨結核;清熱;活血消腫。感冒發熱;咳嗽胸痛;風濕痹痛;骨折;刀傷;癰瘡疔癤;口瘡;濕疹;疥瘡;毒蟲咬傷。

民族醫藥

  • 1、傣藥

 當介,哈扁(西傣):根、全株用於喉炎,腮腺炎,風濕麻木,跌打損傷《滇藥錄》。當介:全株治喉炎,腮腺炎《傣藥志》。哥扁:用於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傣醫藥》。根及全株:用於喉炎,腮腺炎《傣醫藥》。

  • 2、僳僳藥

 曲低我普,刺三加:根皮、葉、嫩綠枝尖用於黃疸,腸炎,風濕性關節炎,勞損性腰腿疼痛,跌打損傷,尿路結石,感冒高熱,咳痰帶血,癤瘡腫膿瘍等《怒江藥》。

  • 3、佤藥

 五加皮,刺五加:莖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慢性腰腿疼痛,腳氣病,水腫《中佤藥》。

  • 4、彝藥

 其絡賽:根或根皮用於感冒發熱,咳痰帶血,風濕關節炎《楚彝本草》。包其絡賽:根、根皮治小兒麻痹後遺症,風濕癱瘓《滇省志》。

  • 5、毛難藥

 罵七脹:根、葉用於月經不調,眼痛《桂藥編》。

  • 6、仫佬藥

 馬密肥:根、葉用於月經不調,感冒咳嗽《桂藥編》。

  • 7、瑤藥

 三加皮,三角刺:根、葉用於月經不調,百日咳,風濕腰痛,關節痛《桂藥編》。九季風:用於腎虛咳嗽,百日咳,月經不調。

  • 8、壯藥

 芙蓉箭,扣南新,菜井:根、葉用於月經不調,風濕腰痛,關節痛,骨折,黃蜂傷《桂藥編》。

  • 9、哈尼藥

 珠朵:根、根莖用於肝炎《版納哈尼藥》。

  • 10、土家藥

 三杆風:根皮或莖皮治濕氣關節痛,全身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癰疽,流痰《土家藥》。三加皮:根用於風濕骨痛,坐骨神經痛,胃痛,白帶,肺癰;葉用於外傷腫痛。

  • 11、布朗藥

 當介里:全株治喉炎,腮腺炎。

  • 12、苗藥

 三夾皮,補籠京:根治咳嗽,腸炎,尿路結石,感冒,腹瀉,風濕關節炎,骨鯁喉,骨折,乳腺炎,癤腫瘡瘍《湘藍考》。

  • 13、侗藥

 Sunl, bagx, Sangpsunl bagx(尚專帕):根、莖主治嚇故醋猛(蝎虎痧),挫縫刀任(傷筋)《侗醫學》。

  • 14、基諾藥

 阿腳雞柯:根及全株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外敷治跌打損傷,骨折《基諾藥》。

民間驗方

  • ①風濕性關節炎:白簕花根60克,切碎,酒水各半燉服。或取白簕花40克,鵝掌金星、爵床各15克,南天竹根、白石榴根各20克,水煎服。
  • ②背瘡:白簕花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 ③腰痛:白簕花根60克,鹽膚木30克,墨魚乾2隻,酒水各半燉服。
  • ④坐骨神經痛:白簕花根90克,鴨皂樹40克,大通筋30克,豬蹄1個,水燉服。或白簕花根50克,三叉虎30克,豬腳節1個,燉服。
  • ⑤腹股溝膿腫、骨結核:白簕花根、鴨皂樹各30克,爵床、葫蘆茶各15克,鴨蛋1個,水燉服。
  • ⑥跌打損傷:白簕花40克,水煎或浸酒服。外用白簕花全草,冷飯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食用價值

 白簕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白簕嫩葉、枝梢中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氨基酸總含量達20.8%,具有健腦和增強腦細胞呼吸作用的功能。經常食用白簕,可以攝入足夠的熱量供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白簕香味獨特,民間流行以筋菜作為保健蔬菜,其特有的食療功效。是西雙版納各民族主要使用的野菜之一,尤其是節日中常備的生食野菜。

觀賞價值

 栽培繁殖比較容易,野外資源量大,雲南許多民族庭院有栽培的習慣白簕株高,枝繁葉茂,抗性強,不擇環境,常用於棚架或攀援樹上。枝具刺,是作綠籬的好材料,也可用於庭院或假山上,有廣闊應用前景 。

變種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有5小葉,小葉片通常較長,先端長漸尖,上面脈上剛毛較多,邊緣的鋸齒有長剛毛。

 分布於雲南(賓川)、貴州(貞豐)、廣西(百色、龍勝)、湖南(東安)、江西(萍鄉)、廣東(陽山、翁源、羅浮山)、福建(南靖、永安)和台灣。生於林蔭下或林緣濕潤地,海拔500-13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西十萬大山。

 本變種小葉片較長,上面剛毛較多,傘形花序常單生,與原變種差別較大,但原變種小葉片也有較長的,傘形花序也有單生的,其主要區別僅在於本變種小葉片邊緣鋸齒有長剛毛。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 扦插繁殖

 扦插育苗採集生長充實、半木質化枝條,剪成長約15cm的插條,保留2~3個飽滿腋芽。上平下斜,切口光滑,距腋芽1~2cm,下切口位於腋芽對面,插條只留1片小葉,經過1500mg/L的IBA速蘸10s後,促進插條生根,能明顯提高生根率。將圃地翻耕整平,按床面寬1.2m、長20m做插床,然後將插壤土鋪墊床面上,厚20cm。按行株距15cm×10cm,將插條斜插入沙質土苗床中,人土深達插條2/3,澆透水後蓋上薄膜保溫、保濕覆蓋薄膜拱棚保溫、保濕和遮蔭棚遮蔭。每天酌情噴水和揭棚通風以利於生根。20d左右生根,去掉薄膜,每10d加噴施1次含5%尿素和0.3%磷酸二氫鉀的混和溶液,促進生根及生長。生根率高達95.4%以上。到50~60d便可進行移栽。

  • 組培快繁

 材料:白簕植株莖尖或帶腋芽莖段。

 培養條件:初培養基MS+BA1.0mg/L+GA0mg/L ;增值培養基MS+BA0.5mg/L+GA1.0mg/L;生根培養基MS+瓊脂瓊6.0 mg/L+ IAA20mg/L;初培養基和增殖培養基均添加3%蔗糖、0.8%瓊脂。以上培養基pH5.8培養溫度25~28℃,在芽分化和生根培養過程中每天光照11小時,光照強度2000lx。

 初培養:取1cm左右莖尖或莖段在無菌條件下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放入0.1%升汞溶液中浸泡5~10分鐘,再用蒸餾水沖洗4和到5次。然後接種到初培養基中培養30d,莖尖或腋芽可長高1~2cm,並形成叢芽。

 增值培養:將初培養獲得的從芽分切成單芽,超過2cm的單芽分段切成1m左右的莖尖和莖段然後接種到增殖培養基中培養25~30d天后,可獲得1~2cm的叢芽,月平均芽增殖率可達250.0%。

 根的誘導:將高度為1cm左右的單芽轉入生根培養基中,10d後開始生根,30d後便可移栽,生根率為98%。

栽培方法

  • 選地耕翻

 整地施肥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土為好。選好地後,在秋季進行耕翻,經過一個冬天的充分風化後,在第2年春季進行耙壓、作畦、打壟。一般育苗田做成寬1.2 m、高20 cm的高畦;大田做成60 cm的高壟,以待定植。

  • 適時定植

 栽後管理一般在春季萌芽前定植,應選陰天或傍晚進行,以帶土移植最好。選擇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整齊一致的苗木栽植,苗高50 cm左右。在林分鬱閉度0.5~0.6的林下,清除枯枝落葉,按株距約1 m挖深25 cm 、直徑30 m的栽植坑,栽植後扶正踩實,土壤乾旱時要澆透水。前1~2 d植株較小,可適當在行間種植大豆、小豆、花生等農作物;生長季及時除草,坡地不便鏟地應在6~8月割草2~3次。白簕是喜肥植物,每年應施肥2次。第1次在返青後距植株20 cm 處刨6 cm深坑穴,株施尿素或二銨0.1~0.2 kg。第2次在9月初,順壠開10cm深的條溝,施量為3000 kg/667m的農家肥。因枝條密度大和枝上有刺施肥難度較大,可在平茬采枝後進行。生長季遇天氣於旱應及時灌水,雨季園地如積水應儘快排除。

  • 採收加工

 採收:白簕嫩梢和嫩葉的採收於春季進行,採收後保鮮上市或鹽漬後制醬菜、乾菜供應市場。菜用第3年開始採收,當新梢長達20 cm時,剪留5 cm ,二次梢長到20 cm 時再選部分粗莖剪采,每年可採摘5~7次,但要注意防止樹勢衰弱至死樹,冬末春初留5~10 cm 再平茬。藥用枝皮的可每2~3 d在休眠期平茬。藥用根皮可在第3年以後進行,但每次去掉根量只能占原有根量的1/2~1/3,且要加強肥水管理,這種採收方法應儘可能少用。果、種用第3年開始結實,冬剪時注意培養4~6個向四周延伸的主枝,剪除乾枯枝、過密枝、細弱枝、衰老枝,生枝留3~5芽短截。

 加工:除淨鬚根,洗淨,用木棒輕錘,使木心與皮部分離,剝取根皮,抽除木心,將根皮攤開在太陽下曬乾,裝入麻袋或編織袋內。

  • 貯藏

 白簕受潮容易變色,宜置通風乾燥處。注意防霉、防蟲蛀。量少可放人缸內,密封防潮、防蟲蚌、防霍巒及香箕擊矣。

病蟲害防治

病害

  •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也能危害莖。葉片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具紅褐色邊緣,其上生有小黑點。後期病斑破碎形成穿孔。病斑可連接成不規則形。發病嚴重時能引起葉枯。莖、葉柄和花梗感病形成長條形病斑。秋季生長在潮濕地段上的植株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將病株殘體徹底清除並集中銷毀,減少侵染源;加強管理,保持良好的透光通風條件;澆水時避免當頭淋澆,如有被害葉片,應及時剪除病葉;發病期間可噴施1:1:1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 立枯病

 幼苗感染後根莖部變褐枯死,成年植株受害後,從下部開始變黃,然後整株枯黃以至死亡。

 防治方法:該病為土壤傳播,應實行輪作;播種前,種子用1:800的多菌靈溶液殺菌;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使幼苗健壯,增強抗病能力;出苗前噴1:2:200波爾多液1次,出苗後噴50%多菌靈溶液1000倍液2~3次,保護幼苗;發病後及時拔除病株,病區用50%石灰乳消毒處理。

  • 鏽病

 主要危害葉片。初期葉面出現橘紅色斑點,後期葉背出現褐色孢子。

 防治方法:應事先對栽培介質進行消毒處理,加強環境管理,保持通風透光,必要時摘除病葉;在花木發病初期噴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1500倍液。

  • 白粉病

 白粉病的病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並且嫩葉比老葉容易被侵染;該病也危害枝條、嫩梢、花芽及花蕾。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白色小粉斑,擴大後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褪色斑塊,上面覆蓋一層白色粉狀霉層,後期白粉狀霉層會變為灰色。花受侵染後,表面被覆白粉層,花穗畸形。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會變得矮小,嫩葉扭曲、畸形、枯萎,葉片不開展、變小,枝條畸形等,嚴重時整個植株都會死亡。病害一般在4月份開始發生,6月份趨於嚴重,7~8月份會因為天氣燥熱而趨緩或停止,但9~1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發。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對濕度較高的條件下發生嚴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過密或通風透光不良均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對重病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當年生枝條並集中燒毀,從而徹底清除病原。田間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並加強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注意選用抗病品種;發病嚴重的地區,可在春季萌芽前噴灑波美3~4度石硫合劑;生長季節發病時可噴灑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銹寧(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 褐斑病

 病原菌是一種真菌,主要是侵害葉片,並且通常是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後逐漸向上部蔓延。發病初期病斑為大小不一的圓形或近圓形,少許呈不規則形;病斑為紫黑色至黑色,邊緣顏色較淡。隨後病斑顏色加深,呈現黑色或暗黑色,與健康部分分界明顯。後期病斑中心顏色轉淡,並着生灰黑色小霉點。發病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整個葉片迅速變黃,並提前脫落。褐斑病一般初夏開始發生,秋季危害嚴重。在高溫多雨,尤其是暴風雨頻繁的年份或季節易暴發;通常下層葉片比上層葉片易感染。

 防治方法:及早發現,及時清除病枝、病葉,並集中燒毀或深埋,以減少病菌來源;加強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風透光;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 煤污病

 主要侵害葉片和枝條,病害先是在葉片正面沿主脈產生,後逐漸覆蓋整個葉面,嚴重時葉片表面、枝條甚至葉柄上都會布滿黑色煤粉狀物;這些黑色粉狀物會阻塞葉片氣孔,妨礙正常的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及時修剪病枝和多餘枝條,以利於通風、透光,從而增強樹勢,減少發病;對上年發病較為嚴重的田塊,可在春季萌芽前噴灑波美3~5度的石硫合劑,以消滅越冬病原。

蟲害

  • 蚜蟲

 常危害植株的頂梢、嫩葉,使植株生長不良。

 防治方法:可用水或肥皂水沖洗葉片,或摘除受害部分;消滅越冬蟲源,清除附近雜草,進行徹底清田;蚜蟲危害期噴灑敵敵畏1200倍液。

  • 蟎類

 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蔓延,吸取新芽和葉片的養分,使葉片變色。

 防治方法:從葉面灑水,沖洗蟎類;危害嚴重者應立即移開,去除病株;適時輪作;用三氯殺蟎醇1500倍液處理種子。

  • 蚧蟲

 常危害植株的枝葉,它常群集於枝、葉上吸取養分。高溫、高濕、通風透光不良的環境是蚧蟲盛發的適宜條件。防治方法:注意改善通風透光條件;蚧蟲自身的傳播範圍很小,做好檢疫工作,不用帶蟲的繁殖材料,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已發生蟲害,可用竹籤刮除蚧蟲,或剪去受害部分,危害期噴灑敵敵畏1200倍液。

  • 薊馬

 危害葉片,常在葉柄、葉脈附近危害,爬在葉面上吸取養分。致使葉片失綠喪失生機。

 防治方法:如少量植株被害時,可用酒精棉擦去或用肥皂水沖洗;危害期噴灑敵敵畏1200倍液。

  • 蠐螬

 金龜子的幼蟲,主要活動在土壤內,危害根系,導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施用腐熟的有機肥;人工捕殺;使用毒土法,每公頃用90%晶體敵百蟲1500~2250g,拌細土225~300kg做成毒土誘殺。

  • 線蟲

 受害植株的根系受到破壞,莖葉發黃,葉片邊緣焦枯脫落,最後植株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集病株殘體燒毀,以減少病原;避免連作;將土壤酸度調整到pH值為5及其以下,線蟲病發生機率將大大減少。

主要變種

  • 物種名:剛毛白簕
  • 學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inn)Merr.var.setosus Li
  • 分化情況:區別在於剛毛白簕也有五葉,小葉片較長,脈上剛毛較多,鋸齒也有長有剛毛。這是與原變種最重要的區別傘形花序常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