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朱頂雀
白腰朱頂雀 |
中文學名: 白腰朱頂雀 |
白腰朱頂雀[1](學名:Carduelis flammea)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又稱普通朱頂雀、朱頂雀,俗名(貝寧)點紅、蘇雀。體型似麻雀,體長約13厘米。分布於近北極地區,包括北歐至加拿大、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寧夏、新疆、華北、華東等地。常見於溪邊叢生柳林、沼澤化的多草疏林和櫟、榆等幼林中,也見於各種喬木雜林和林緣的農田及果園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目錄
外形特徵
白腰朱頂雀雄鳥額基、眼先黑色或烏褐色,額和頭頂玫瑰紅或朱紅色,眉紋乳白色,耳區和頰淡褐色,羽尖灰白色微沾玫瑰紅色,頭頂後部、枕、後頸、背、肩淡褐色或灰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腰白色或灰白色微沾粉紅色並具黑褐色條紋。尾上覆羽暗褐色,羽緣灰白色,尾黑褐色具細的白色或灰白色羽緣。兩翅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大覆羽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一條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羽緣淡褐色,尖端褐白色,三級飛羽外翈先端白色。頦黑色,頰下部、喉、胸和頸側玫瑰紅色,腹白色微沾粉紅色,胸側和兩脅皮黃白色沾褐具有黑褐色縱紋,尤以兩脅縱紋較更粗著。尾下覆羽白色,長的尾下覆羽具黑褐色縱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喉、胸和腰均無粉紅色沾染。頦黑色,其餘下體皮黃白色具暗色條紋。
虹膜褐色,嘴黃色或黃褐色,嘴峰黑褐色,腳黑褐色[2]。
生活習性
遷徙:白腰朱頂雀在中國為冬候鳥。在北歐、俄羅斯及北美等地繁殖。每年9月末或10月初遷到中國東北,其中一部分留在長白山區越冬,雖在零下30多度,仍很活躍,至翌年3月末或4月初離去;其餘大部分鳥經東北南下,10月末到4月初見於河北。並在秋季於沙威山島和河北省沿海見到它們大批地遷徙。
習性:除繁殖期多成對活動外,常成5-7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有時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常於草棵、谷穗、灌木和樹枝上活動和覓食。性不畏人,取食或選擇巢對時,人距它很近時方飛去。常一鳥先飛,群鳥隨而緊跟。
食性:食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冬季以蒿類種子和其他雜草子最多,特別是大雪封山時,常飛落在草尖處,有時還以倒攀姿式啄食果實;有的到山區散居住戶的柴堆腐木上啄食越冬的昆蟲和蜘蛛等,或在路邊揀食遺物。春季多以嫩葉為食,也有鞘翅目等小形昆蟲;秋季以高梁、小米和蕎麥等穀物為食。也吃食大量種子和一些昆蟲[3]。 叫聲:炫耀飛行時發出鳴聲,為短促的起伏顫音雜以嚶嚶之聲errr errrr。叫聲為有特色的金屬音啾啾叫,哀怨的teu-teu teu-teu或偏高的喘息聲eeeeze[4]。
棲身環境
繁殖期間棲息於環北極開闊的森林和苔原森林灌叢地帶,特別是在樺樹林、赤楊林、矮樹叢和生長稀疏柳樹、赤楊的開闊沼澤、河流和湖泊沿岸較常見。也出入於多岩石的開闊苔原楊樺灌叢和柳灌叢,偶爾也到苔原岩石草地活動和覓食,遷徙期間和冬季,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尤以林緣、疏林、草坡、灌叢以及生長有幼樹和灌木的沼澤、河谷及農田草地較常見[5]。
生長繁殖
繁殖期主要在5-7月間,最早4月初就開始營巢。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就開始求偶活動,站在樹頂和高的灌木頂端鳴唱,或在空中做求偶飛翔。營巢於樹木低枝上或灌叢中,距地高0.5-2米,最高到4米,偶爾也有在地上草叢中築巢的。巢呈杯狀,由枯草莖、草葉和細枝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羽毛、柳絮等柔軟材料。每窩產卵4-6枚。卵淡藍色或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8-18.2×12.2-12.3毫米。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0-11天。雛鳥晚成性,留巢期12-14天[6]。
地理分布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名稱 | 命名者與年代 |
1 | 白腰朱頂雀歐洲亞種 | Acanthis flammea cabaret | P. L. Statius Müller, 1776 |
2 | 白腰朱頂雀指名亞種 | Acanthis flammea flammea | Linnaeus, 1758 |
3 | 白腰朱頂雀冰島亞種 | Acanthis flammea islandica | Hantzsch, 1904 |
4 | 白腰朱頂雀加拿大亞種 | Acanthis flammea rostrata | Coues, 1861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