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色血栓(palethrombus),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發生於血流較快的部位(如動脈、心瓣膜、心腔內)或血栓形成時血流較快的時期(如靜脈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續性血栓(propagatingthrombus)的頭部)。 [1]

目錄

形態

肉眼:呈灰白色小 結節或 贅生物狀,表面粗糙有波紋,質硬,與 血管壁緊密黏着不易脫落。 鏡下: 由血小板及少量纖維蛋白構成,還有大量中性白細胞。

定義

白色血栓主要由許多血小板沉積,及少量纖維蛋白構成。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白色血栓成分主要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構成。多見於風濕性心內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疣狀贅生物。(見於八版病理p52頁)。與混合血栓、紅色血栓、透明血栓不同。 [2]

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兩大類,具體如下:

第一、動脈血栓形成的原因,一般急性動脈栓塞是由於患者伴有房顫、心率失常以及瓣膜病等,在心臟瓣膜周圍形成血栓,繼而血栓脫落而發生的急性動脈栓塞,而慢性動脈栓塞往往是在動脈硬化閉塞的基礎上局部形成渦流,繼而導致了血小板等物質沉積,而形成動脈慢性血栓

第二、下肢深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三大因素:1、靜脈內膜的損傷,良好的靜脈內膜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的作用,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但是當靜脈壁因外傷、手術、感染等原因造成內膜破壞,內膜下的膠原裸露,導致血小板的黏附,繼而發生了血栓;2、血流緩慢,是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首要原因,因為靜脈血液淤滯增加了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與靜脈壁接觸的時間,因而容易形成血栓;3、血液高凝狀態,近年來血液高凝狀態在血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人體三大抗凝機制,包括抗凝血酶Ⅲ蛋白質C以及纖溶系統,因為腫瘤、外傷或者感染抑制了三大抗凝機制,就會形成靜脈血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