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莧屬
白花莧屬屬於莧科,總共有10種,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至溫帶地區,中國有4種,產華南和西南,為荒地或林谷中的雜草。草本或亞灌木,有時攀援狀,被毛;葉互生或對生;花小,為單生或圓錐花序式排列的穗狀花序或為無柄、腋生的頭狀花序;花被片4或5,薄,全緣或僅內面的被綿毛;雄蕊4或5,不等長,基部連合成短杯狀,混生線狀的退化雄蕊;果為一蓋裂或不開裂的胞果。[1]
目錄
形態特徵
草本或亞灌木;莖直立、匍匐或攀援。葉互生或對生,全緣。花兩性、雜性或異株,小或微小,成腋生及頂生穗狀花序,簡單或再成圓錐花序;每花有1苞片及2小苞片,干膜質,宿存,或小苞片在果時和花被片同落;花被片4-5,相同或近此,卵形或矩圓形,干膜質或紙質,有綿毛;雄蕊4-5,花絲鑽形,不等長,基部連合成短杯狀,和4-5齒狀或鑽狀三角形退化雄蕊間生,花葯2室;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側扁,無毛,有1垂生胚珠,花柱長或短,宿存,柱頭2或頭狀。胞果卵形,極側扁,膜質,不裂或不規則開裂,包裹在宿存花被內並同落。種子腎狀圓形,凸鏡狀,側扁,種皮殼狀。
產地分布
下級分類
少毛白花莧 Aerva glabrata Hook. f.
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直立或稍匍匐,圓柱形或具稜角,基部帶木質,單一或有分枝,上部具白色綿毛,下部漸變成無毛。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卵形、矩圓形或披針形,長1-7厘米,寬5-30毫米,頂端急尖,具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柔毛,具緣毛;葉柄長2-10毫米,有柔毛。穗狀花序腋生及頂生,長1-5厘米,寬3-4毫米,有灰色綿毛,再成頂生圓錐花序; 花多數,密生,長2毫米;苞片及小苞片卵形,長1-1.5毫米,外面有灰色疏柔毛;花被片矩圓形,長2-2.5毫米,白色,頂端漸尖,外面有少量綿毛,內面無毛,具1綠色中脈;雄蕊長1毫米;退化雄蕊三角形。胞果卵形,長2毫米,無毛。種子腎形,長約1毫米,黑色。花果期4-10月。
產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生於海拔2500米以下山坡蔭處。印度有分布。
海南白花莧 Aerva hainanensis How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莖直立,下部木質,具少數分枝,上部有長且開展的黃色長綿毛。葉對生,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4.5-10厘米,寬1.5-4厘米,膜質,頂端圓鈍,具凸尖,有時急尖,基部寬楔形,下延,兩面有糙伏毛;葉柄長5-8毫米,疏生柔毛。穗狀花序頂生,長8-20毫米,再排成少分枝的短圓錐花序;花小,多數,密生,長約2-2.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1.2毫米,無毛,具1中脈;花被片5,麥稈黃色,長橢圓形,長2-2.5毫米,無毛,具數縱脈,伸出成凸尖;雄蕊長約1毫米,花絲在中部以下合生成膜質杯狀;退化雄蕊三角形,極小;子房近球形。胞果側扁,長約1毫米,不裂。種子腎形,暗紫色。花果期7月。
產廣東(海南島)。生于山谷中或溪邊。模式標本采自崖縣白沙。
白花莧 Aerva sanguinolenta (L.) Blume
本種和少毛白花莧相近,區別為:葉片卵狀橢圓形、矩圓形或披針形,長1.5-8厘米,寬5-35毫米;花序有白色或帶紫色絹毛;苞片、小苞片及花被片外面有白色綿毛,毛較多;花被片白色或粉紅色。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產四川、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島)。生于山坡灌叢,海拔1100-2300米。越南、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