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酢漿草
白花酢漿草 |
中文名:白花酢漿草(Bai Hua Cu Jiang Cao) 別 名:山酢漿草 拉丁學名:Oxalis acetosella Lin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木蘭綱 目:牻牛兒苗目 科:酢漿草科 屬:酢漿草屬 種:白花酢漿草 分布區域:產西南、西北、華北、東北等地。 |
白花酢漿草(學名:Oxalis acetosella Linn.):又名山酢漿草,是酢漿草科酢漿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匍匐的根莖;小葉3,倒心形;花通常白色,單生。
酢漿草的「酢」字與醋通,《本草綱目》也說它「其味如醋」,莖與葉都是如此。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疾的效用。
[1]
目錄
形態特徵
生活型:多年生草本;
株: 高達10厘米;
莖: 根莖橫生;莖不明顯,基部圍以鱗片狀葉柄基;
葉: 葉基生,小葉3,倒心形,長0.5-3厘米,先端凹下,兩側角鈍圓,基部楔形,兩面被毛或背面無毛,有時兩面無毛;
花: 花序梗基生,單花,與葉柄近等長或更長;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先端具短尖,宿存;花瓣5,白色,稀粉紅色,倒心形,長為萼片1-2倍,先端凹下,基部窄楔形;雄蕊10,長短互間,花絲纖細,基部合生;子房5室,花柱5,細長,柱頭頭狀;
果: 蒴果卵球形,長3-4毫米;
生態習性
物候期: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3400米的針闊混交林和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北美、日本、朝鮮、俄羅斯至中歐皆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 《新華本草綱要》:「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能。用 於勞傷疼痛。麻瘋,無名腫毒,疥癬等症。」
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疾的效用,可治蛇蟲蟄傷,也可治尿血、尿路感染、黃疸肝炎、小便血淋、二便不通、赤白帶下、痔瘡出血、癬瘡作癢、牙齒腫痛等。氣味酸、寒、無毒。釋名為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
種下分類
根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白花酢漿草下包括了四個亞種:白花酢漿草(ssp. acetosella)、山酢漿草(ssp. griffithii),三角酢漿草(ssp. japonica)及白鱗酢漿草(ssp. leucolepis),其與原亞種區別主要在葉形和蒴果形態。 但在《Flora of China》中,三個亞種均已被提升至種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