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花鬼针草


白花鬼针草(中药材)

白花鬼针草原图链接

白花鬼针草,中药材名。本品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BidenspilosaL.var.radiataSch.-Bip.[B.pilosaL.var.albifloraMaxim.;B.pilosaL.var.minor(Bl.)Scherff]草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花鬼针草

别名:金杯银盏、金盏银盆、盲肠草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2]

药理简介

中文名:白花鬼针草

拼音名: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

别名:金杯银盏、金盏银盆、盲肠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pilosa L.var .radiata Sch.-Bip. [B. pilosa L.var .albiflora Maxim.; B.pilosa L.var .minor (Bl.) Scherff]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白花鬼针草,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茎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的柔毛。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1.5-5cm无翅的柄,三出;小叶常为3格,很少为具5(-7)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cm,宽1.5-2.5cm,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有时偏斜,不对稀,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较磊,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5-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具长1-2cm的柄,边缘锯齿,上部叶小,3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大辩论花序有长1-6(果时长3-10)cm的花序梗;总苞苞片7-8枚,条状匙形,外层托片披针形,内层条状披针形;舌状花5-7枚,舌片椭圆状倒卵形,白色,长5-8mm,宽3.5-5mm,先端钝或有缺刻;盘花筒状,长约4.5mm,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长7-13mm,先端芒刺3-4枚,长1.5-2.5mm,具倒刺毛。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村旁、路边及临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药材呈条状。茎钝四棱形。下部叶3裂或不分裂;中部叶具柄,三出,小叶3枚,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不对称,边缘具锯齿。头状花序边缘具舌状花5-7枚,舌片椭圆状倒卵形,长5-8mm,宽3-5mm,黄白色,先端钝或有缺刻。气微,味微苦。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3]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白花鬼针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白花鬼针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白花鬼针草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