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鵜鶘
白鵜鶘[1](學名:Pelecanus onocrotalus),俗名又稱犁鶘、 逃河、 淘鵝、塘鵝、淘河、鴮鴨。繁殖都在歐洲東南地區,越冬在亞洲西南部以至非洲。在中國見於新疆(天山西部, 準噶爾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湖。
目錄
形態描述
大型水禽,體長140-175cm。體形粗短肥胖,頸細長。通體白色。嘴長而粗直,鉛藍色,嘴下有一橙黃色皮囊。繁殖羽頭後部有一簇長而窄的白色冠羽。黑色的眼位於粉黃色的臉斑上極為醒目。胸有一簇黃色長的披針形羽毛。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內翈黑褐色,羽軸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白色,有時亦延伸至內翈。頭、頸和長的冠羽綴有粉黃色,有時擴展至上背和肩。嘴鉛藍色,嘴尖和上下嘴緣紅色。腳肉色。幼鳥頭、頸、背中部和下體白色,頭和頸綴有赤褐色,其餘羽毛淡褐色,羽緣較淡。飛羽和尾羽較暗,大覆羽綴有銀灰色。相似種卷羽鵜鶘個體較大,嘴灰色,喉囊鮮紅色,腳黑灰色,體較灰,飛行時翼下僅翼尖為黑色。
生物學
白鵜鶘[2]喜湖泊及大型河流,主要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主要以魚類為食。常成群生活。善飛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飛行時頭向後縮,頸彎曲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熱氣流來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沒有鷹飛得高。在水中游泳時,頸常曲成乙字形,並不時地發出粗啞的叫聲。
成群在一起營巢。營巢於湖中小島和湖邊蘆葦淺灘、河流岸邊和沼澤地上。巢結構較為龐大,由樹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構成。置巢於蘆葦叢中淺水處或湖邊泥地上,也在樹上營巢。
春季遷徙於3~4月,秋季遷徙於9~10月。
棲息環境
白鵜鶘主要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食性 它主要以魚類為食。
- 習性
常成群生活。善飛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飛行時頭向後縮,頸彎曲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熱氣流來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沒有鷹飛得高。在水中游泳時,頸常曲成乙字形,並不時地發出粗啞的叫聲。
繁殖方式
成群在一起營巢。營巢於湖中小島和湖邊蘆葦淺灘、河流岸邊和沼澤地上。繁殖期4-6月。置巢於蘆葦叢中淺水處或湖邊泥地上,也在樹上營巢。巢結構較為龐大,由樹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構成。每窩產卵2-3枚,少有4枚。卵剛產出時為白色,孵化後變為黃褐色,大小為80-102mm×53-65mm,平均95mm×60mm。
白鵜鶘春季於3-4月,秋季於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遷徙。
分布範圍
- 世界分布
歐洲南部、非洲大部分國家、亞洲中部和南部等地;偶見於歐洲其他地區(西部、北部)、非洲西北部、阿曼及阿聯酋等地。[[[塞爾維亞]]、黑山、斯里蘭卡境內近絕跡。匈牙利境內已絕跡。
- 中國分布
新疆(天山西部,準噶爾盆地西部和南部水域,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湖。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二類保護動物。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未定 生效年代:199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註:白鵜鶘全部圖片及圖冊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