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鹳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为主,翅膀具黑羽,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伸直。白鹳为食肉动物,食性广,包括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觅食地大部分为具低矮植被的浅水区。一夫一妻制。

分布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为长途迁徙性鸟类,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区或印度次大陆热带地区越冬。在欧洲,白鹳有“送子鸟”之称,被认为是吉祥鸟。白鹳是德国的国鸟[1]

历史上,白鹳在中国也曾有分布。不过,由于盗猎猖獗,以及栖息地被大量侵占,在中国已经是地区灭绝。

目录

形体特征

白鹳为大型鸟类,体长90~115厘米,翼展195~215厘米,体重3000~3500克。寿命26年。部和腿部为红色,幼鸟则为黑色。嘴长而粗壮,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一般雄性体型大于雌性。幼鸟羽毛浅棕色、灰暗,鸟喙、眼周、眼先和喉为黑色。翅膀长且宽,可滑翔

其腿、都非常细长。羽毛主要为白色,翅膀处具黑羽。主翼羽、副翼羽、初级覆羽、上翼大覆羽、肩羽、小翼羽为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2]

生活习性

在地上起飞时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煽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行时,脖子向前伸,腿向后伸,超出其尾尖。与其他鹳鸟类似,其腿、颈和喙都非常细长。羽毛主要为白色,翅膀处具黑羽。具绿色或紫色光泽。

白鹳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点,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会避开高大的野草和灌木丛生的地区[3]

白鹳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常成群活动。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屐轻盈矫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上空飞翔盘旋。

白鹳是迁徙性鸟类,主要迁往热带非洲印度次大陆一带越冬。

迁徙主要依靠上升的热气流进行高空滑翔运动,从而可利用很少的能量,进行长距离迁徙,因此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迁徙的时间大多在上午至下午天气最热的时候,每天迁徙的距离可达100~200公里。

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远远突出于尾羽的外面。既能煽动两翅进行鼓翼飞翔,也能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特别是迁徙期间,在进行鼓翼飞翔时两翅煽动较慢,显得从容不迫,并常常和滑翔交替进行[4]

两翅鼓动速度为每分钟170次,飞行速度达每小时40~47公里,飞行高度可达1600米以上至3600米的高空,在迁徙期间甚至出现在43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从欧洲繁殖地迁往南非越冬地,最远的迁徙距离往返可达20000多公里以上。在德国曾经记录到一只25岁的欧洲白鹳,在一生中总计迁徙了大约500,000多公里的距离。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迁离繁殖地,春季于3~4月离开越冬地。迁徙时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只以上,最高记录为21000多只。

民俗文化

白鹳被称为送子鸟,同时也被德国人当做“吉祥鸟”,相传落在谁家,谁家就会幸福美满,希望它们给自己家人带来好运气。因此,在德国乡村,经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顶烟囱上搭着一个平台,那就是专为白鹳准备的。而千百年来,似乎也确实是白鹳筑巢的家庭,都会很快生下小孩子[5]

而科学的说法是:古代时当主人家有人怀孕时,这家的烧火取暖的时间会比一般人家长,而白鹳更愿意选择这样家庭的烟囱口造巢安家。久而久之,人们还是把白鹳认为吉祥的送子鸟,成为了一种民俗。

视频

白鹳相关视频

数以万计的白鹳不远千里从非洲飞到欧洲繁殖
《白鹳的传奇故事 感人之极》

参考文献

  1. 白鹳,在欧洲被认为是吉祥鸟,有“送子鸟”之称,搜狐网 , 2019-2-10
  2. 白鹳,北方网新闻频道, 2012-11-27
  3. 东方白鹳,中国网, 2006-12-7
  4. Science:白鹳的集体行为与全局迁徙模式 ,搜狐,2018-08-04
  5. #国鸟地图#新一期国鸟地图,德国国鸟——白鹳,快快戳开大图看看吧,新浪博客,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