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皇甫湜(777年—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為唐代文學家。十多歲時就漫遊各地,投梁肅,謁杜佑;後又結交顧況,師從韓愈,還求見江西觀察使李巽,作書獻文,希望得到舉薦,結果沒有成。

目录

簡表說明

 
皇甫湜原圖連結
姓名    皇甫湜  
 字號    持正
 性別    男     
 朝代    唐朝     
 出生時期  777
逝世時期  835年      
職業    散文家

人物簡介

皇甫湜,字持正,唐代睦州新安(淳安)人。他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十多歲時漫遊各地,相繼投梁肅、謁杜佑,其後結交顧況,師從韓愈,還求見過江西觀察使李巽,作書獻文,希望得到舉薦。直到他三十歲那年,即憲宗元和元年(806)考中進士。

三年,他又參加由憲宗李純親自主持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與牛僧孺李宗閔直陳時政得失,無所避忌,受到考官賞識,三人被並列為第一。同平章事李甫從中搬弄是非,促使憲宗下旨,貶考官職,並將皇甫湜黜為陸渾(今河南嵩縣)縣尉。皇甫湜母舅、翰林學士王涯,因此而受株連,被貶為虢州司馬。

次年,皇甫湜調升為殿中侍御史內供職。八年,便辭歸故里,在家閒居了三四年。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東道節度使年李愬徵召為幕僚,赴襄陽任職。次年五月,罷鎮。自此以後的三年多時間,皇甫湜被困頓在江陵府公安縣,無所事事,飢寒交迫。其間,韓愈被貶潮州,柳宗元貶死任所,師友的坎坷遭遇,使得皇甫湜陷入徬徨、苦悶,乃至悲哀、憤慨的陣痛之中。

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皇甫湜被貶斥到吉州(今江西吉安),時與張弘靖、張儇、楊敬之等甚相投機。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皇甫湜被山南東道節度使李逢吉召為幕僚,至襄陽任職,至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罷鎮,由是去了洛陽,與白居易常相往來,交誼甚篤。六年、七年,皇甫湜歷任工部郎中。至八年,因酒後失言、觸犯同僚,而求分司東都。皇甫湜到達洛陽後,因未升遷,官俸微薄,生活維限,幾度陷入“門前無車跡,煙囪斷炊煙”的困境。東都留守裴度,卑辭厚禮,召湜為留守府從事。在此期間,皇甫湜從裴度之請,為其重修之福先寺,撰寫過一篇長達3254字碑文,又撰寫一篇有關總結文學創作基本原理與經驗的《諭業》文章。不久便辭歸青溪故里,卒葬縣南三十里。白居易有《哭皇甫七郎湜》為悼,詩云:“多才非福祿,薄命是聰明。不得人間壽,還留身後名。”哀嘆他竟連享年六十的“下壽”都享受不到[1]

參考资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