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矣
《皇矣》是《詩經》的其中一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
“ |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必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於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 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 受祿無喪,奄有四方。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 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於孫子。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於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援整其旅,以按徂旅。 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 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 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 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 以爾鈎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臨沖閒閒,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是類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 臨沖茀茀,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 |
” |
— 皇矣 |
目錄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1]。
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2]。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視頻
皇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詩經簡介:古代中國的詩歌歷史的發展源頭,搜狐,2016-05-25
- ↑ 「詩經」詩詞全集(305)首),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