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传承
皮影戏的传承(100种中国符号-30)
中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明朝传入辽南地区,复州皮影文化由此开始形成,经过历史的发展,几经传承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扎根本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文化。[1]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电影、电视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
目录
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翁进言说他有招魂之术,并设帐弄影以招嫔妃李夫人之亡灵。
正如陕西皮影的流传:“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另一说亦与亡灵有关,唐代俗讲僧在佛寺利用灯影说理和超渡亡灵。所以,皮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著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随著科技的进步及现代人受到影视文化的冲击,皮影戏快速地没落。
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
皮影戏在宋明年间盛行,清朝发展至颠峰。
宋朝《梦梁录》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皮影原是用纸剪制,后来才改用皮革刻制。现时的皮影戏物品包括皮影人物、场面道具和景物,全都是利用手工,刀雕彩绘皮革制成。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制作皮影的民间传统工艺基本步骤,分别是∶刮皮、浆皮、描样、雕镂和著色。但若仔细,制作过程可由刮、磨、洗、刻、著色等共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约3000刀。皮影的造形制作,主要汲取了中国汉代的帛画、画像石和唐代的壁画等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再配以镂空的线雕花纹。镂空线雕花纹不单给予优美的造型外观,而且避免了表演时出现大片黑影。
中国影灯
皮影人约30cm高,多为侧面形像。皮影的人物形像不是以追求真实和准确性,而是要合符表演需要。
在灯光映照下,美丽的皮影人便活龙活现的展示在观众眼前。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查理·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
皮影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倾倒了艺术家
随著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
成品的保存
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
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馀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著它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传承路上的困难
历史的发展需要传承,但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面临著传承路上的重重阻碍。[2]
受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的冲击
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来文化。
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经费投入不够,专业性人才短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其保护工作对专业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应该“专人专责”进行开展。
主要的任务都在经济方面,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后继无人,几近衰落
随著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生活差距逐渐缩小,乡村居民逐渐向城区居民生活看齐,生活习惯和文化欣赏方式也和城区居民越发的相仿。越来越多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也不再喜欢皮影这种艺术形式,相反会表现出厌烦和排斥的心理。
地区的方言和独特的唱腔本应成为皮影文化立足的根本,却成为了发展的阻力。
众多艺人年事已高,无法从事该种行业,又存在一部分艺人为提高生活水平不再从事皮影演出。年轻人越发觉得这种艺术与时代脱节,更想追求高报酬的工作职位,从而放弃学习皮影艺术,导致了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
改良传统技术 迈向新纪元
“影子传奇剧团”是由萧如训一手打造,当年萧如训有感于长大之后就再也没看到皮影戏的身影,因此他毅然决然关掉自己一手创办的儿童音乐才艺教室,在四十多岁时前往高雄拜许福能先生为师,学成之后决定在北部成立剧团。
传统戏偶是透过牛皮制作,光是上色就得要来来回回好几回,不仅费工还费时,为了迎合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剧团也试过好几种材质取代。
经过不断的改良,他们最后决定以“塑胶”来制作,传统牛皮得花上五至八天,但以塑胶来制作的话,只要三小时即可完成。
戏码方面,则是社会取材,可以从卡通、时事或是电影著手,也让小朋友在学习皮影时,可以有更与时事贴近的主题。[3]
保护“迫在眉睫”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和传承。他们是各类文化形态发展的基础,任何文化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根植于牢固的根基。
但是在当今时代下,伴随著大众传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单一化”和“标准化”愈发取代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化”。而这种文化的冲击也会形成产业链式的作用,影响民族的经济形态等多种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展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人民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但是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让人们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保护状况
2006年5月20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个性、生活习性、审美态度的一种“原生态”的再现。
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