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
皮膚病(dermatosis)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多種內臟發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膚上有表現。引起皮膚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因素引起的皮膚病,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常常有一定的傳染性,不但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引起恐慌與社會歧視,但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進步,麻風等傳染病在全世界已經得到明顯控制。其他引起皮膚病的內外在因素,如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內分泌性、免疫性等,目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
英文名稱 | 就診科室 | 常見發病部位 |
dermatosis | 皮膚科 | 皮膚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
感染與過敏、微生物等 | 形狀各異的皮疹、水痘、麻疹、風疹、疣等。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 |
目錄
病因
皮膚作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着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着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皮膚具備着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皮膚的生理功能受到損害,引起皮膚病。
理化因素
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
生物因素
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食物與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橡皮腫等。
遺傳
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神經精神因素
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代謝與內分泌因素
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徵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2]
診斷
皮膚病的診斷與其他疾病一樣,必須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
詢問病史
皮膚科應重點詢問患者有無自覺症狀及持續時間、程度如何,皮損的好發部位及發生的先後順序、分布情況、形態、色澤及起病前有無其他疾患或用過何種藥物,有無全身症狀,與季節、氣候、生活及工作環境、飲食等是否有關,家庭中有無類似皮膚病,發病後診療情況及療效如何。 [3]
治療
皮膚病治療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藥。如果外用藥選擇或使用不當,往往無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膚病外用藥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相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霜劑、洗劑、軟膏、酊劑和乳劑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適應證,故應根據不同病期的臨床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不同劑型的外用藥。 [4]
預防
常見的皮膚病,如過敏、痤瘡、皮炎以及濕疹等,您應該做好皮膚的衛生清潔工作,避免使用不良的化妝品以及護膚品,保證飲食清淡營養易消化,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做好一定的防曬措施。 [5]
視頻
參考來源
- 王曉玲,趙天恩,張喜芹. 簡體中文版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標信度和效度初探. 《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 2004
- 治療後. 5種皮膚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草案). 《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 , 1992
- 趙炳南.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 , 1983
- 王濟,張惠敏,李玲孺等. 王琦教授「膚-體相關論」的提出及其在皮膚病診療中的應用. 《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 , 2013
- 濕疹,氟米松,顏艷,鞠梅等. 複方氟米鬆軟膏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臨床療效觀察. 《 Contemporary Medicine 》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