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益陽羊舞嶺窖址

益陽羊舞嶺窖址

中文名: 益陽羊舞嶺窯址

地理位置: 湖南資水流域下游的丘陵地區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資料: 《中國陶瓷

益陽羊舞嶺窯址位於湖南資水流域下游的丘陵地區,是宋元至明、清時期南方燒造瓷器頗具規模的一處民間窯場,燒制的產品主要分為青白瓷、青瓷、黑釉瓷、褐釉瓷和青花瓷,制瓷工藝主要受景德鎮影響,著名古陶瓷學家馮先銘所著《中國陶瓷》把益陽窯劃分在景德鎮窯青白瓷系範疇。[1]

目錄

介紹

益陽古窯址分布在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與石筍鄉交界的早禾、楊泗、牌樓、高嶺和水井坳等幾個村,因為主窯場過去所在的地名叫羊舞嶺,故文物學名稱為「羊舞嶺窯」。此窯發現於上世紀70年代,窯場考察範圍的面積達5平方公里,顯露出的古窯場面積近20000平方米,大量的窯具與殘瓷堆積如山,主窯場早禾村碗盆山窯址和蜈蚣塘村窯址於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舞嶺窯特徵

益陽羊舞嶺窯   宋、元、明時期青瓷,源於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和浙江龍泉窯青瓷,從形制與裝飾工藝上鑑別同益陽出土的宋元、明青白釉瓷和龍泉窯青瓷有一些相似之處。益陽窯瓷胎採用本地高嶺土燒制,胎質堅硬緊密呈灰白色。宋末元初所燒器物較小,胎體輕薄,元代至明代中期胎體厚重而器形變大,進入明代晚期碗、盤、杯等器物趨向小巧而胎體變薄,與景德鎮晚明民窯生產的小盤小碗等器物的工藝相接近。宋元時期釉面厚薄均勻,較為滋潤,釉色主要有青白釉、天青釉、粉青釉等,明代中前期釉汁有厚有薄,厚者晶瑩透亮,有玻璃質感和開冰裂紋其類似龍泉窯,晚明至清代釉面多不純淨,施釉多不均勻。青瓷在裝飾手法上多模仿青白釉與龍泉青瓷,有篦劃、刻花、模印、貼塑和鏤空等工藝較為常見,元代褐釉點彩朵花紋上承長沙窯的裝飾特點。器物用途以生活實器為主,陳設器與冥器較少見,器形有瓶、罐、壺、香爐、盞、油燈、硯台、水注以及盤和杯,碗形多變有斗笠碗、折腰碗、墩式碗、高足碗、臥足碗和斂口碗等。在裝燒技術上繼承了景德鎮北宋青白釉瓷匣缽覆燒工藝,大量的碗、杯、碟器物口沿無釉形成芒口,質量稍好的器物在口沿上塗了一層褐釉彩,另外使用疊式燒法而造成一些盤、與蓋缽內底無釉或造成澀圈以至失去美觀。

發掘

益陽羊舞嶺窯至今尚無可查閱的歷史記載和科學的窯址考古發掘資料,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除省內專家多次進行過考察,南京博物院著名古陶瓷學者張浦生先生以及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加騰瑛二曾經專程來益陽考察過窯址。益陽市博物館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陸續從考古發掘與流散文物徵集以及益陽藏家的捐獻中獲取了一些完整的實物,在豐富了館藏益陽羊舞嶺窯的標本與標準器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了對益陽窯古陶瓷的歷史研究與年代認定。在益陽民間收藏中不斷出現的益陽窯古陶瓷精品已得到藏家的厚愛與典藏。

相關視頻

羊舞嶺窯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史一墨

參考資料